FedEx 開創隔夜航空快遞產品,完美契合產業需求。70 年代的美國正值全球化貿易分工、制造業南遷過程,以電子、計算機為代表的新興產業崛起,商業文件、電子元件、醫療樣品和替換零件等貨品運輸需求增加,同時通貨膨脹壓力和全球化競爭迫使美國制造商加強庫存管理精細化,并模仿日本的準時供應計劃,生產端小批量、多批次、高周轉的市場快速響應機制逐漸成為主流,對運輸的時效性、運輸工具、穩定性提出更高要求,航空快遞市場存在巨大空間(1973 年全美約 15 億噸貨運量中空運占比不足 2% )。
隔夜快遞市場高增長吸引新進入者,UPS 入局正式開啟激烈價格戰。自航空管制放開(1978 年)起的 5 年間,當時以隔夜快遞件為主的 FedEx 日均件量翻了 4 倍達到 12.6 萬件/天,復合增速高達 44%,同時利潤增長可觀,營業利潤年均增速 48%。高增長的隔夜空運市場很快吸引了以 Airborne、Emery、Purolator、UPS、USPS 為代表的新進入者,行業競爭逐漸激烈。
差異化產品收效甚微,激烈價格戰全面開啟。作為回應,聯邦快遞立即推出早上 10:30 之前的新時效產品(以新增成本約 1800 萬美元為代價),但收效甚微。截至 1983 年 3 月,包括聯邦快遞在內的主流快遞公司均以給予大客戶大折扣協議價的方式來匹配 UPS 的低價策略,而 Emery、Purolator、GelcoCourier 的參與進一步拉低行業單價,第一輪價格戰全面展開。FedEx 單票收入由 81 年的 26.29 美元/件降至 89 年的 16.28 美元/件,以年均 6%的降幅連續8 年下跌;期間,毛利率從 1982 年的 40%將至 1989 年的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