奢侈品是一個古老又年輕的行業。目前主流的奢侈品品牌大多有非常長的經營歷史,最早的可以追溯到 18 世紀(如江詩丹頓手表、酩悅香檳等),但與此同時奢侈品產業其實是一個年輕的產業,因為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這些品牌均是以家族為單位來經營,奢侈品行業真正形成產業化、進入現代企業化管理的階段其實只有 30~40 年的時間,且目前世界上三大奢侈品集團(LVMH、Kering 和 Richemont)都是在 1980~1990 年成立或切入奢侈品行業的。
法國是奢侈品的重要發源地,在 2018 年 Interbrand 公布的全球百強品牌里,上榜的 9 個品牌中有 5 個來自法國。法國成為重要發源地的原因可以追溯到 17 世紀的路易十四執政期間,他建立了凡爾賽宮、大力發展藝術、在吃穿用度各個方面追求極致精致,法國當前的時裝、香水、美食、藝術、建筑、音樂等都受到那個年代的影響;1954 年成立的法國精品行業聯合會(Comité Colbert)就是以路易十四任內的財政大臣科爾貝(Jean-Baptiste Colbert)命名的,他是當時的皇家建筑、藝術與制造業總督。
日本奢侈品市場迅速增長,促使品牌開始全球擴張。70 年代后期到 90 年代末,日本的人均收入已達較高水平,經濟以平穩速度增長,人均 GDP 從 1970 年的 1.29 萬美元增長到 1990 年的 2.65 萬美元(以1990 年購買力平價換算),奢侈品需求增長迅速:1985 年時日本的奢侈品市場規模不到 4500 億日元,到了 1990 年泡沫經濟破裂前,規模達到約 1.65 萬億日元,年復合增速接近 30%。在奢侈品品牌正式進駐日本之前,出現過大規模的代購現象,即一些日本的經銷商去歐洲、美國進行大批采購再回國銷售(有時國內外的價差可達三倍),同樣也有大量日本人去歐洲旅游采購,把門店買空,歐洲很多奢侈品門店都訓練店員說日語 (Thomas, 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