輝瑞在疫苗市場的成功,實際上是沛兒系列的成功,從本質上講是惠氏長期積累的成果。輝瑞在收購惠氏后將研發團隊分成兩組,大分子和疫苗業務由原惠氏高級副總裁 Mikael Dolsten 及生物創新中心團隊負責,輝瑞前全球研發主管 Martin Mackay 則領導 Pharma 子公司專注小分子。除惠氏疫苗業務原部門總經理兼執行副總 Jim Connolly 在 2009 年離職加入結核病疫苗非營利組織 Aeras 外,原惠氏的疫苗研發團隊大部分加入輝瑞疫苗部門。
惠氏結合疫苗技術來源是 1994 年對萊德利實驗室(Praxis,American Cyanamid)的收購。萊德利實驗室(Lederle Laboratories)最早隸屬于 American Cyanamid,1994 年隨 Cyanamid 一起被惠氏收購,而萊德利實驗多糖蛋白結合技術來自 1988 年被收購的 Praxis。萊德利是集疫苗生產與研發為一體的重量級實驗室,截至收購時,擁有包括 23 價肺炎多糖疫苗,流感疫苗,無細胞百白破疫苗在內的多種疫苗及結合疫苗技術。1902 年美國開始執行生產許可制度后,萊德利實驗室是少數獲得生產許可的實驗室之一,上市了美國生產許可制下的第一個白喉疫苗。1983 年萊德利實驗室的 23 價肺炎球菌多糖疫苗 Pnu-Imune 23 獲批上市,但 Pnu-Imune 23 在嬰幼兒和 50 歲以上的老人中療效不佳(與多糖疫苗的特性有關)。1994 年收購萊德利實驗室后惠氏才具備了多糖蛋白結合技術,隨后放棄多糖疫苗轉向開發肺炎球菌結合疫苗,并于 2000 年推出 7 價肺炎球菌結合疫苗 Prevenar 7。
由于載體蛋白的差異,Menveo(GSK)比 Menactra(SP)能在更多青少年和成人中誘導高水平抗體產生。Peter M. Dull 等人對 Menveo(GSK)和 Menactra(SP)進行對比,共計 2180 名 11-18 歲的青少年隨機接種兩種疫苗,并分析接種一月以后受試者體內血清抗體滴度(hSBA)水平。結果顯示接種Menveo(GSK)的人群中抗體滴度水平較高者占比更大。2007 年一項試驗招募了 1359 名未經接種者(19-55歲),在接種 Menveo(GSK)和 Menactra(SP)疫苗一月后,受試者體內四種血清型抗體滴度均大幅增加。Menveo(GSK)對 A 型腦膜炎球菌的免疫效果非劣于 Menactra(SP),同時對 C, W135, Y 型腦膜炎球菌的免疫效果更佳。2014 年美國免疫咨詢委員會(ACIP)對 Menveo(GSK)的推薦使用年齡進行了擴大,由 9 月齡至 55 歲擴展至 2 月齡至 55 歲,促使 Menveo(GSK)的營收快速增長。由此可見,GSK 四價腦膜炎疫苗免疫效果更好帶動了銷售額的高增長,而其核心技術傳承自大名鼎鼎的Chiron 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