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苗行業無論從全球市場還是公司角度都是品種驅動型,根據各公司財報數據,2018 年前五大品種(按商品名算)占了全球疫苗市場的近 30%、前十大品種占全球市場的 37.68%;幾乎所有的“重磅炸彈”都來自 GPSM 四大巨頭(葛蘭素史克、輝瑞、賽諾菲巴斯德和默克/默沙東),而擁有重磅品種越多或單品種規模越大的企業其復合增速也越快。由于疫苗技術代際的大跨越需要多學科的發展和支持,一般需要 30-40 年左右的時間完成積累,同一品類疫苗的再次創新和技術升級需要 10-15 年的時間(見技術篇的分析),因此疫苗市場的競爭格局相對穩定,而且新的重磅炸彈都是從技術和工藝積累頗深的企業里孕育而生。
2030 年前后中國新型疫苗的市場規模測算。疫苗的消費屬性不同于藥品,大部分兒童疫苗在 6 歲以前即完成了接種(HPV 疫苗、流感疫苗除外),或者是在 60 歲之后完成接種后不存在再次接種的必要(如帶狀皰疹疫苗、肺炎球菌疫苗),而一些重磅藥品需要終生服藥,因此藥品對價格的敏感度會更高,隨著價格下降其滲透率會提升、產品生命周期會延長。重磅疫苗不僅起始銷售額遠高于藥品,而且會在上市早期納入部分國家的計劃免疫體系內,并得到如全球疫苗聯盟(GAVI)、世衛組織、美國免疫咨詢委員會(ACIP)的推薦,在 10-15年內迅速達到銷售峰值,直至新一代的疫苗出現,其銷售額會快速回落,其產品的替代性較藥品更加明顯。對于中國市場,由于地域和經濟水平的差異,加強了其價格敏感性,其滲透率的提升過程會被延長,因此在 15 年左右的時間中其現金流起始階段以“冪函數”的形式爬坡,而后保持一個相對線性的增長過程。對于測算若干年后某疫苗市場規模最關鍵的變量為滲透率,而滲透率的決定因素為是否納入計劃免疫范圍、疾病的危害性和疫苗的有效性。
滅活或減毒疫苗研制成功的關鍵為篩選原始分離傳代背景清楚、免疫原性強、交叉和中和能力廣,且經歷若干代培養病原生物學和遺傳學特性都很穩定的疫苗候選疫苗株。對病毒或細菌的病原學、感染、致病機制等深入研究是非常關鍵且基礎的,不同基因型、不同亞型、甚至同一亞型不同來源的毒株或菌株,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可能存在差異,給疫苗毒株或菌株的選擇和確定提出了嚴峻的挑戰,需對不同毒株或菌株的交叉保護水平進行系統的對比研究。我國于 2010 年 4 月發布了預防性疫苗臨床前研究指導原則,該原則規定,對疫苗候選菌毒種應收集不同地區、不同時期、不同年齡和性別、疾病不同癥狀或嚴重程度、不同樣本采集方式或來源的至少 10 個以上菌毒株進行生物學研究和比較,分析其異同點。在建立原始菌毒種庫前應考慮選擇有代表性的 2-3 株菌毒種,用適宜的方法進行毒株的純化,挑取遺傳穩定性與原始種子一致的毒株。同時進行三級種子批建立和工藝適應性、免疫原性和免疫效果比較研究。分析在種子批建立傳代過程中不同菌毒種的遺傳穩定性、病毒滴度及免疫原性資料;對不同菌毒種的交叉保護水平和能力進行比較研究,確定交叉保護范圍廣、誘導免疫應答能力強的毒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