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地理鑄就當前中美餐飲結構相似性。餐飲行業與主流口味受到各地區的民族宗教文化、歷史因素、地理因素以及經濟結構的影響,因此世界各地區都有著獨具特色的傳統美食。而中美兩國人口民族結構多元化、國土疆域廣闊、農業發達,且經濟發展狀況近年來均居于世界前列,因此對口味上存在著相似性。受歷史因素和人口民族結構的影響,中美兩國的飲食結構豐富,口味多元。中國雖然漢族人口占比為91%,遠高于其他民族,但由于中國歷史源遠流長,政治文化上各朝代割據分合,地理上各個區域受綜合交錯的山脈河流分割,因此文化習俗交融與獨立發展共同進行,形成了各具特色的菜系;而美國則是一個典型的移民國家,各個民族有不同的飲食傳統,因此美國不同的移民也對食物有著不同的偏好。
中國蔬菜肉類消費量大、美國乳制品消費量大。相比美國,中國消費者的餐飲中肉類與蔬菜占比大,而受到傳統飲食習慣的影響,對乳制品的消耗小于美國。中國對于肉類的制品一般分為中式肉制品與西式肉制品。據觀研天下數據統計,2017年全國肉制品產量突破1600萬噸。從我國肉制品類食品消費結構來看,國內豬肉制品所占的市場份額最大,占比超60%;其次是禽肉制品,占比約20%。但從1991年到2017年,在國人的肉類飲食結構中,豬肉占比下降9.88%,牛、羊肉的消費比例分別增加7.12%和2.76%。豬肉蛋白質含量低、脂肪高,而禽肉蛋白質含量高、脂肪低,體現了中國消費者健康觀念的轉變。
口味:中美兩國餐飲的重要競爭力。隨著社會發展與飲食觀念的改變,影響中美消費者餐飲選擇的因素也有異同。在中國,當前消費者出門就餐最看重的因素為就餐環境、菜品口味與食品安全,價格水平退居第四,反映出在消費升級下,顧客更加追求就餐體驗、口味是否有特色與食品的安全,人們更加注重吃好、吃的舒服與安心。在美國,當前消費者出門就餐最看重的因素是口味、價格與健康。對比中國,兩國的消費者均注重餐飲的口味,因此口味獨特、匠心獨具的餐品在兩國均具有強競爭力;而美國消費者相比中國消費者更注重健康餐飲,更青睞有機健康純天然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