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2019年醫藥專題-產業變局、擁抱創新(24頁)

核心規則不變,降價有壓力。對比上海三次帶量方案,國家帶量采購堅持了最低價單一中標的原則,對目前仿制藥銷售和定價模式具有顛覆性:①政府承諾明確具體的量,中標企業無需市場營銷獲得相應份額,大幅節省銷售費用,為降價留足空間。②采購量占醫院需求的大部分,穿鞋者(原來醫院市場占優勢的企業)丟標壓力大,光腳者(之前醫院市場份額低,且規模和成本具有優勢的)降價奪標誘惑大。

覆蓋品種持續增加,重視臨床需求,嘗試納入創新藥。與 2012 版基藥目錄相比,2018 版基藥目錄調入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120 種、中成藥 67 種,調出化學藥品和生物制品 20 種、中成藥 2 種,合計調入 187 種,調出 22 種,凈增 165 種。本次基藥目錄調整過程中,非醫保品種增加,但醫保對接仍是關鍵,只有落實配套才能更好推動上量。

創新藥全生命周期政策導向不斷完善。2017 年 10 月初,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深化審評審批制度改革鼓勵藥品醫療器械創新的意見》(創新意見 36 條),標志著對接國際先進水平的藥械創新環境已經有了完善的宏觀政策基礎,醫藥行業鼓勵創新上升到國家戰略層面。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