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物流總額逐年上升,單位物流成本回落。據中國物流與采購網數據顯示:2012年至2017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呈現上升態勢;另一方面,社會物流總費用也在增加,但單位物流的成本(單位社會物流總額花費的社會物流總費用)回落。這顯示了目前物流運行效率穩步提升,降本增效成果初見。
對比國際水平,我國物流行業運行效率偏低。全社會的物流總費用占 GDP 的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反應了整個經濟體的物流效率,社會物流總費用占GDP的比例越低表示該經濟體物流效率越高、物流發展水平越發達。2017年,我國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2.1萬億元,占我國GDP的比例為14.6%,相較于往年的數據已經有所下降,但是,較世界平均水平以及美國等發達國家,仍有明顯的差距,我國物流行業仍需要進一步降本增效。
新零售時代下銷售模式變化,對物流提出新訴求。自2015年起,物流行業前端貨主企業的銷售模式開始發生轉變,從以往的經銷商模式逐漸過渡到全渠道銷售模式,從傳統的B2B演化到O2O、電商、企業自建的線上渠道以及線上線下渠道的融合。
以互聯網為依托,整合產業鏈數據。在各環節數據打通的大背景下,物流行業就需要以互聯網為依托,運用大數據、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對線上線下的數據進行深度整合,并利用一套完善的系統來進行庫存管理、需求預測等。另一方面,物流行業與互聯網深度結合,改變了物流行業原有的運行形態和市場環境,一批創新的物流模式也在涌現,如車貨匹配、眾包運力等。
車貨匹配平臺,將傳統運輸環節與互聯網融合。2013年,在“互聯網+物流”的浪潮下,涌現了一批車貨匹配平臺企業,主要有同城車貨匹配平臺與城際車貨匹配平臺兩種。這些企業的服務結合了GPS定位技術、云計算技術與移動互聯網技術,解決了傳統貨運市場信息不暢、運行效率較低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