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全球汽車電動化專題-熱管理專題(20頁)

簡單來說,汽車熱管理系統的功能主要為調節汽車驅動系統的工作環境以及調節車輛座艙內的乘坐環境,這兩大功能分別對應的是包括動力系統熱管理與空調系統熱管理。從分類上來看,主要可以分為傳統汽油車熱管理和新能源汽車熱管理。在傳統汽油車領域,熱管理系統由發動機冷卻系統與空調熱管理系統構成,前者負責調節發動機的工作溫度保持在90度左右,以發揮原油最大效益,后者負責調節車輛座艙的溫度與濕度。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熱管理系統由電機電控熱管理系統、電池熱管理系統和空調熱管理系統構成,電機電控熱管理系統負責調節電動機與控制器的工作溫度,電池熱管理系統負責控制電池溫度,防止電池出現過充、過放等情況,以延長電池的使用壽命,而空調系統負責調節車輛座艙的溫度與濕度,但由于新能源汽車沒有傳統燃油車發動機提供熱源,因此空調系統的制熱模式與傳統燃油車有所不同,這在后面會重點討論。

汽車行業電動化給整個熱管理行業帶來了更大的市場空間。由于驅動系統的不同,相對應的熱管理產品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總體上從單車價值量的層面看,得到了較大的提升。傳統汽車與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的組成部分有較大差異。前者主要包括空調熱管理系統與發動機冷卻系統(冷卻),而新能源汽車熱管理系統包括空調熱管理系統、電機電控熱管理系統和電池熱管理系統(冷卻&制熱)。而從具體零部件看,傳統汽車熱管理的空調制冷由普通壓縮機完成,新能源汽車的空調制冷由電動壓縮機完成,電動壓縮機的單價約為普通壓縮機的3倍;傳統汽車的空調制熱由發動機余溫完成,而新能源汽車的空調制熱由PTC 加熱器(或熱泵)完成,PTC 加熱器單價為1500-2000 元。這些加上其他零部件方面的一些差異,使得新能源汽車的單車熱管理核心零部件的價值大幅高于傳統燃油車。

從中長期看,由于中國較大的汽車市場規模以及相對較低的人力成本,國內熱管理企業在制造、銷售、服務等方面均具備一定成本優勢,有望逐漸實現國產替代。2017 年我國國內汽車總銷量達到2912 萬臺,其中乘用車銷量2496 萬臺,為全球第一。如果按照2000 元的熱管理單車配套額來計算,市場空間在500 億以上,是全球最大的市場。根據中汽協預測,2023 年國內汽車總產量在3700 萬輛左右,其中汽油車3200 萬輛,新能源500萬輛,2028 年國內汽車總產量達4100 萬輛,其中汽油車2050 萬輛,新能源2050 萬輛。由于占據本土生產及市場規模的優勢,國內企業在利潤率方面有著較為明顯的優勢。通過比較銀輪股份與摩丁的毛利率情況,我們發現銀輪27%左右的毛利率水平幾乎達到了摩丁的一倍,長期來看國產替代的趨勢明顯。而在未來主要的市場增量新能源汽車領域,國內企業的優勢則更加明顯。由于新能源汽車研發周期相對較短,更新的節奏較快,因此對于供應鏈企業的響應速度以及配套研發提出了較高的要求。這對于具備本土優勢的國內企業來說,無疑具備了更多的競爭優勢。

從2013 年開始,公司近5 年來的營收與凈利潤水平均處于穩定上升的狀態。2017 年全年營收達到43 億元,同比增長39%,同時歸母凈利潤達到3.1 億元,同比增長21%。2018 年一季度營收和凈利潤分別達到12 億和1 億元,同比增幅分別為29.5%和30%。

公司利潤率方面,2007 年以來,公司毛利率水平一直穩定在25%左右區間內。2017 年由于鋁與不銹鋼等原材料價格的上漲,公司毛利率遇到了一定的下行壓力,但今年以來隨著鋁價與不銹鋼材料價格的走穩,公司在毛利率方面的下行壓力有望得到一定緩解。我們預計,未來隨著公司前期研發投入的不斷開花結果,規模效應的不斷體現,公司毛利率有望保持在25%-30%的范圍內。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