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新能源車電池回收專題(19頁)

自2014年以來動力電池銷量實現超高速增長,電池回收問題浮出水面。電池回收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動力鋰電池若不及時系統處理回收,將嚴重浪費資源,污染環境;另一方面,電池回收是新能源汽車產業閉環中不可或缺的一環,資源的重復利用將產生巨大的經濟價值和社會價值。自2009年以來,國家已相繼頒布出臺數十項規章政策,政策密集出臺正在加快2020年以前電池回收實現商業化。

2009年6月,工信部出臺《新能源汽車生產企業及產品準入管理規則》首次對新能源汽車企業提出了電池回收的要求,將其作為行業的準入條件,開啟了動力電池回收產業的發展序幕。2015年3月,工信部發布《汽車動力蓄電池行業規范條件》,鼓勵回收企業應會同整車企業研究制定回收再利用方案。

動力電池自2014年開始實現超高速增長,至今已有四年以上歷史。目前大部分動力電池廠向主機廠銷售質保8年,2016年以前仍有5年質保,但考慮早期電池生產仍未成熟,假設實際使用壽命4年,系統能量密度按照每年提升約15%。經測算,2018年開始動力電池報廢量將呈翻倍式增長,2018-2020年報廢量分別為3.95萬噸、15.27萬噸和27.73萬噸,合計近50萬噸。

規模化、體系化、商業化亟待完善。目前我國動力電池回收產業仍然極不成熟,未來有望逐步完善:(1)電池回收量少。國內每年收回報廢鋰電池數量很少,絕大部來自于pack廠商產生的廢料或庫存舊鋰電池,而且我國動力電池尚未出現大規模報廢的情況,預計2018年開始動力電池進入大規模報廢期將迅速放大回收量;(2)回收網絡不健全。目前國內尚無專業電池回收網絡,主要依靠廢舊物品類似方法進行粗放式回收鋰電池,造成環境污染,在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政策強調下電動汽車和動力電池生產企業將承擔回收網絡的建設,逐步實現體系化;(3)環保風險大。根據國家法律規定,企業需要獲得危險廢物經營許可證方能從事電池回收和處理業務,但由于市場行業不成熟等問題,正規且符合條件的企業不愿意冒險進入鋰電池回收業務,真正有資格且具備規模化的企業并不多,這就給部分技術低下的小公司提供了機會,不僅擾亂市場,還帶來了嚴重的環境和安全隱患,隨著商業模式的形成,擁有技術實力的企業將介入回收市場規范市場秩序。

梯次與拆解利用齊頭并進。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利用一般可分為梯次利用和拆解利用兩種形式。梯次利用主要針對電池容量降低使得電池無法使電動車正常運行,但是電池本身沒有報廢,仍可以在別的途徑繼續使用,例如用于電力儲能、通信基站后備電源等用途。 如果能做好動力電池的梯次利用,不僅可以降低動力電池的成本并延長使用壽命,還可以有效降低儲能成本,并對可再生能源的發展起到幫助作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