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大力扶持工業機器人行業,利好政策紛紛落地。中國于2015年提出《智能制造2025》,力爭通過“三步走”實現制造強國的戰略目標,到2020 年基本實現工業化,制造業大國地位進一步鞏固,制造業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其中機器人等十大重點領域代表中國未來先進制造業的發展方向。據不完全統計,2015 年至今僅中央部委層面發布的相關產業利好政策近10 條,各省市相關產業利好政策近30 條。
各地政府加大對工業機器人的資金投入。廣東、浙江、上海、湖北、黑龍江等地區紛紛出臺支持工業機器人的相關財稅補貼措施,廣東省在省“工業與信息化發展專項資金”中安排工業機器人發展專題資金,2016 年金額就達到3.6 億元,并給予一定比例的采購價格補貼,深圳市政府每年出資5 億元專項資金,補助工業機器人等智能產業;東莞市政府給予企業購買國產工業機器人15%的補助,鎮一級還有20%~50%不等的配套補貼;浙江省財政已累計安排近6 億資金支持“機器換人”技術改造,出臺工業機器人購置獎勵補貼政策,省與地方1:2 配套,購置工業機器人按價格10%補貼。
機器人相關產業基金層出不窮。沈陽、上海、東莞、青島等各地方紛紛成立產業基金。根據天津網信息,為了加快聚集智能制造全球資源,搶抓智能科技產業先機,濱海新區政府、中國交通建設集團有限公司、渤海銀行、北京星河世界集團有限公司等共同發起成立了總規模300 億元的智能科技產業母基金;長沙市政府與清科集團、風云資本 、華民資本等共同成立長沙智能制造產業投資基金,規模為100億元。
中國制造業工業機器人滲透率低,自動化改造大有可為。我國制造業自動化水平較低,從使用密度(每萬名工人對應工業機器人數)和應用比例等指標看,我國與國外成熟市場相比仍處于較低水平。目前中國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僅為68 臺/萬人,落后于國際平均水平74臺/萬人。橫向對比發達國家,韓國的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為631 臺/萬人,日本為303 臺/萬人,德國為309 臺/萬人。發達國家工業機器人使用密度遠高于中國,中國制造業的工業機器人滲透率仍有提升空間。
工業機器人行業發展熱火朝天:中國市場已經連續五年成為全球頭號工業機器人應用市場。隨著勞動力成本提升,機器代人加速,中國對工業機器人的需求量急劇增加,2016 年中國市場的工業機器人銷量約為8.7 萬臺,同比增長約27%,2010~2016 年中國市場工業機器人銷量CAGR 高達32%。自2013 年以來,中國就已成為工業機器人最大的需求市場,銷量遠超過其他國家,2016 年英國、德國、美國、日本的工業機器人銷量分別為1787、20039、31404、38586 臺,遠低于中國市場的銷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