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個人消費的重視成為本次消費升級的主題。中國的消費發展史總共經歷過三個階段:新中國成立以來,實行計劃經濟體制,集中生產,統一分配,是一種國家消費式時期。1978年改革開放后,經濟高速發展,人口開始向城市流動,城鎮化水平逐步提高,這一時期屬于家庭原始積累期,購買的消費品更多為標準批量生產的冰箱、洗衣機等,家庭消費為這一時期的主旋律。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爆發,中國經濟也受到影響,增長放緩,出口投資對經濟的帶動作用逐步減弱,國家擴大內需刺激消費;經過之前30年的積累,居民收入水平不斷提高,互聯網技術的普及提供了便利性和無邊界性,加之核心家庭規模的縮小和大量單身人群的存在,消費者更加關注個人消費,催生了更多個性化和品質提升的需求。
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加,中間階層壯大。伴隨著經濟的穩定發展,中國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持續增長,2016年達到2.4萬元。收入的提升,直接驅使中國居民對更高層次消費的追求。另一方面,21世紀以來,中國基尼系數仍居于高位。2016年中國基尼系數為0.465,仍大于世界0.4的警戒線水平,中國的貧富差距水平依然在高位徘徊,新晉中間階層逐漸向金字塔尖和腰部以上流動壯大,成為消費主力。
高購買力人群和潮流人群對消費產生雙向驅動。2010年中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中國人口主要集中在兩個年齡段:30-45歲、15-25歲。國際經驗認為“46歲”是人口消費支出的峰值點,所以綜合中國員工職業發展、家庭環境、社會保障等因素, “35-45歲”人群是中國消費力最高的人群;2010年“15-25”歲年齡段的人群為85后、90后,這一部分人群伴隨著互聯網成長,具有個性化的消費觀念和獵奇心理,2010-2017年漸漸走向社會開始具有一定的消費能力,雖然購買力有限,但具有不同的消費觀念和消費需求,逐漸成為引領消費潮流的燈塔人群。最高購買力和引領潮流群人的雙因素驅動,帶動當前消費的變革。
80后生人成為消費主力。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80、90后人群年齡分布在11-30歲段,占比約為30.6%;到2017年,這部分人群年齡集中在18-37歲,最小的一批剛剛進入大學時代,較大的一批已經在職場工作十多年,大多數成為職場的中高級管理人員。數量較多的一代,疊加較強的購買力和超前的消費觀念,成為引領當前消費的重要力量。
從奢侈品狂潮到輕奢當道。隨著新興中產階級的崛起以及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增加,中國消費者具備了奢侈品消費的能力,一度對具有身份象征意義的奢侈品的消費意愿高漲,僅2014 年,中國消費者就消費了全球46%的奢侈品。伴隨著經濟增速趨緩,消費者理性回歸,對奢侈品狂熱追求散去,開始關注價格以外的因素,“越貴越好”的消費理念轉化為“高性價比”追求。但基于“棘輪效應”,消費者追求的性價比是在一定品味以上的性價比,關注品牌內涵,強調品牌調性與自身特質的符合性。輕奢品大多為奢侈品的副線品牌,一方面仍保留了一線大牌的品質保證;另一方面品牌更加個性化和時尚,滿足當下90后新階層消費力有限與品質品牌需求的矛盾,受到市場的青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