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付端改革和患者支付能力提升影響處方行為,創新藥面臨需求新格局。從我國歷年的醫保收入和支出數據可以看出,經過了2013-14年的低谷期,2015年以來,我國城鎮醫保收入增速高于我國醫保支出增速,醫保結余的進一步充實為更多創新藥和新的治療手段進入醫保創造了良好的支付環境。
新醫保政策下創新藥將成為新利益品種。諾獎經濟學獎得主阿羅在1963年發表的《不確定性和醫療保健的福利經濟學》中首先提出了醫患關系中的信息不對稱理論,1972年誘導需求理論進一步闡釋了醫生可以通過信息不對稱來達到自身最大化利益從而產生道德風險。著眼當下,國內部分中藥注射劑和輔助用藥品種一度是臨床中醫生和院方的最大利益品種。隨著醫保政策的調整,高定價、療效明確的創新藥既在臨床中顯示出良好的療效,并且在取消藥品加成后,隨著二次議價、返利等方式的興起,藥品依舊是醫院方實現利益的重要來源。
DTC藥房是創新藥需求放量的另一重要渠道。另一方面,在當前藥占比考核仍然是懸在醫院頭頂的達摩克斯之劍、醫保調整仍存在時滯、創新藥尤其是抗腫瘤用藥適應癥外使用普遍等現實條件下,DTC藥房既能夠快速的承接處方外流,又能夠提供多樣化的支付手段,因此逐步成為了創新藥銷售的另一重要渠道。醫生在開具處方的同時,基于循證醫學的證據,能夠讓患者真正在臨床上獲益,醫生在實現利益的同時很好的規避了部分道德風險,因此創新藥成為了新環境下實現利益的更優選擇。
醫保體系的改革和商保的快速發展將進一步提升新藥需求。從動態的支付能力角度來看,除了國內人均收入的逐步提升引致的消費升級,作為處方藥最大支付方的保險在支付端擁有更好的保障,一方面,我國醫保資金從2015年開始收入端增速逐步提升,已經連續兩年超過支出端增速,這也為我國社會醫保有能力在未來將更多的臨床需求迫切的創新藥更加及時的納入報銷目錄;而作為未來我國醫保體系重要組成部分的商業健康險,近年來的高速發展使得商業保險在健康保險領域擁有愈發重要的地位,未來將在未能及時納入醫保、患者需求迫切的高端創新藥領域成為支付的重要力量,進一步提升高端創新藥的用藥需求。
患者自身支付能力的提升是創新藥需求放量的又一誘因。根據衛計委《中國衛生統計年鑒》的數據我們可以看出,隨著國民收入的增長、人口老齡化和醫保覆蓋面的擴容,衛生費用占GDP比重逐年提升,人均衛生費用同時在提升;而隨著國民人均收入的提升,人均醫療保健支出穩步增長,居民對醫療衛生需求也在升級,以臨床價值明確的創新藥為代表的高端醫藥消費占比正逐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