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跨境電商出口B2C專題-電商網站增長因素(36頁)

跨境電商模式探討:自營垂直平臺估值最具溢價空間。從運營模式來看,目前國內跨境電商行業已形成“自建網站”、“自有品牌賣家”、“普通第三方賣家”三類業態模式。“自建網站”模式是指跨境電商企業通過自建網站和移動app向海外消費者銷售產品。我國跨境電商企業主要依靠電子和服裝兩大優勢品類建立了一批表現優異的垂直類購物網站并積累了早期用戶,其中電子類站點的主要代表為跨境通旗下Gearbest、棒谷科技創立的Banggood、通拓科技旗下TOMTOP 等;服裝類站點主要包括SheIn 平臺、跨境通旗下Zaful 網站、浙江執御創建的中東電商JollyChic。

電商網站收入構成三要素:流量、轉化率、客單價。漏斗模型提供了移動互聯網從獲取用戶到實現銷售的分析框架。漏斗模型又稱為AARRR 模型,主要用于移動應用商業模式和數據的分析,其五個字母分別是Acquisition、Activation、Retention、Revenue、Refer 五個基本要素的縮寫,將購買流程拆分成5 個步驟。獲取用戶(Acquisition)是運營的第一步,主要描述推廣階段的引流效果。提高活躍度(Activation)指在推廣時很多用戶可能是通過廣告等渠道被動地進入應用,需要將其轉化為活躍用戶。提高留存率(Retention)指在解決活躍度的問題以后,提升用戶粘性,引導用戶長期使用產品。獲取收入(Revenue)最為核心,應用的提供方對盈利的模式和收入來源需有所規劃。自傳播(Refer)是最后一個環節,其本質是一種低成本的引流方式,將過程又回到了“獲取用戶”環節,形成了應用的螺旋式上升。

收入增長模型:三項要素交替發力,共同推動平臺發展。我們認為,在跨境電商平臺的成長階段,銷售規模前期由訪問流量增長驅動,中期客單價提升貢獻增長,后期主要依靠轉化率上升。流量是收入的入口,前期電商平臺通過廣告投放、打折優惠等多種方式快速吸引新增流量;中期已積累一定忠實用戶群體的基礎,可以引入更高客單價的產品,原有銷售的產品也有一定提價空間;后期伴隨自身擴張、第三方賣家引入,平臺的SKU 逐步增加,為消費者提供更多選擇,用戶粘性增強,推動轉化率提升,貢獻長期增長。在電商平臺的成熟階段,銷售規模增速趨于穩定,客單價與轉化率變化不大,長期來看訪問量是增長的主要動力。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