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人工智能已加速滲透,強人工智能并不遙遠。根據傳統認知科學的研究成果,智能包含以下幾種能力:1)感知能力。感知能力即對外界情況的感受與認知,其中包含兩種處理方式:一種是面對簡單或緊急情況,可不經大腦思考進行本能反應與應對。另一種是面對復雜情況,需要經大腦皮層進行處理與思考后,做出反應與應對;2)記憶與思維能力。其中,記憶是對感知到的外界信息或由思維產生的內部知識的存儲過程,思維是對所存儲的信息或知識的本質屬性、內部規律等的認識過程;3)學習和自適應能力。能通過學習和自適應進行智能思維能力進化是人類智能的重要體現;4)決策與行為能力。即通過對信息或知識判別后,進行主觀決策與行為。
人工智能發展歷經波折,現已進入加速爆發期。人工智能發展歷經波折,歷史上經歷過2 次低谷。傳統人工智能受制于計算能力,并沒能完成大規模的并行計算和并行處理,人工智能系統的能力較差。2006 年,Hinton 教授提出?深度學習?神經網絡使得人工智能性能獲得突破性進展,進而促使人工智能產業又一次進入快速發展階段。
深度學習推動神經網絡算法發展步入爆發期。1981 年諾貝爾醫學獎獲得者的研究成果顯示,人的視覺系統信息處理是分級的。視覺信號通過視網膜觸發,經過相對低級的V1區提取邊緣特征,到V2區形成基本形狀或目標的局部,再到相對高層的V4 區形成整個目標(如判定為一張人臉),進而到更高層的PFC(前額葉皮層)進行分類判斷等。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人腦來說,高層的特征是低層特征的組合,從低層到高層的特征表達越來越抽象和概念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