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報】國際學校需求強勁,聚焦高端深度挖掘(24頁)

國際學校需求強勁,野蠻成長政策收緊。全球化帶來了教育國際化,教育國際化的結果是國際學校興起。截至2013 年末全球英語教學的國際學校超過6000 所,在校學生超過300 萬人。預計2020 年全球國際學校數量將達到11000 所,學生規模將達到500 萬人,市場規模將達到7500 億元。中國國際學校需求強勁,目前已開設338 家國際學校,學生規模17.74 萬人,預計到2020 年學生規模將達到31.54 萬人。公辦國際學校導致公共資源的私有化和商業化,引發教育公平問題,2013 年教育部要求各地整頓和規范公辦國際學校,2014 年以北京、上海、深圳為代表的城市收緊政策,不再新設、新批公辦國際學校,并逐步向關停沒有拿到教委辦學資格的公辦國際學校,行業政策逆轉,公辦國際學校將大幅壓縮,民辦國際學校迎來政策東風。

三大課程各有千秋,國際學校貴在出路。中國國際學校開設的課程主要有A-Level、IB 和AP,A-Level 課程是英國本土的高中課程,課程學制2 年,修完后可以申請英聯邦國家大學;IB 課程是廣泛吸收當代發達國家主流課程體系的優點而自成體系,具有與世界各國主流教育課程體系之間的兼容性,又有自身教育理念的獨特性,可向全球100 多個國家1000 多所著名大學申請入學資格。AP 課程是美國大學先修課程、預修課程,可以獲得美國大學學分,目的是給一些優秀的學生提前學習大學課程的機會。國際學校可貴之處在于找到了替代高考的路徑,學生進入了全球招生系統,并有讀全球最頂尖大學的機會。根據IBO 最近公布一項報告,中國IB 畢業生71%進入全球排名前500 名的高等院校。

國際學校三分天下,需求導向集聚一線。中國國際學校主要有外辦國際學校、民辦國際學校、公辦國際學校,外辦國際學校僅能招生外籍子女和港澳臺護照子女,民辦國際學校和公辦國際學校可以招生中外學生。目前,外辦國際學校、民辦國際學校和公辦國際學校三分天下,外辦和民辦國際學校可以開設幼兒園到高中課程,公辦國際學校僅能開設高中課程,但未來公辦國際學校將大幅壓縮,民辦國際學校迎來政策東風。國際學校基于需求開設,集聚在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北上廣深獲得教育部批準設立的國際學校數量分別為20 所、20 所、9 所和6 所,合計占比48.67%。

國際學校輕重結合,現金流好利潤率高。國際學校商業模式主要分為自建自營——重資產擴張型、租賃——輕資產擴張型和品牌輸出型,一般初辦國際學校采用自建自營模式,通過這一模式樹立品牌,建立口碑,做出知名度之后向輕資產和品牌輸出模式轉變。影響國際學校品牌主要包括學校定位、師資力量和學生出路,尤其是名校錄取率、學生升學率等。國際學校現金流好,學費及各種雜費均采取預收款的形式,然后分期結轉收入。國際學校盈利能力強,凈利潤率很高。影響國際學校利潤率主要有固定資產折舊和入學率,如果在折舊期內,學生滿員,凈利潤水平能夠達到30%;如果折舊已經折完,學生滿員,凈利潤水平可以達到50%。

1 2 3 4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