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無人機-新域新質作戰力量前景光明(56頁)

以陀螺儀為基礎發明的自動駕駛儀的出現,拉開了無人機發展的序幕,1917 年斯佩里為美國海軍研制的“空中魚雷”完成首飛,同時期凱特靈為美國陸軍研制成功了“凱特靈蟲”飛行炸彈,第二次世界大戰末期德國研制了類似于“凱特靈蟲” 制導原理的 V-1 飛行炸彈。隨著無線電技術的發展與應用,無人靶機迅速發展,1935 年英國 DH.82B“蜂后”號的問世實現了無人機的回收,大大降低使用成本,為無人機的推廣打下基礎,二戰末期到 20 世紀 60 年代,多國相繼研制出多種靶機,一段時間內靶機成為無人機的代名詞,這個時期無人靶機的發展也帶動了遙控遙測技術、飛行控制與導航技術、小型發動機技術、發射與回收技術以及無人機專用設備等無人機關鍵技術的發展,為無人機未來的全面發展奠定了基礎。

由于無人機具備無需考慮飛行員的疲勞和傷亡、成本相對較低等優勢,并且隨著照相機等早期偵察設備拍攝質量的提高,無人機不再局限于靶機方面的應用,開始在軍事偵察中得到廣泛應用。軍用無人機首次大規模地應用于實戰時在越南戰場上,美軍為了減少戰機和飛行員的損失,采用無人機進行偵察,戰爭期間,“火蜂”系列無人高空偵察機使用了 3435 架次,執行了高空和超低空照相偵察、電子竊聽、干擾無線電臺通信等任務,戰損率僅為 16%。“火蜂”的出色表現展現了無人機的新價值,開辟了無人機使用的新階段。

越戰之后,以色列接過了無人機技術發展的火炬,并使無人機在貝卡谷地空戰中大放異彩。1982年黎以沖突中,以色列奇襲了敘利亞部署在貝卡谷地的 19 個“薩姆-6”導彈連,短短幾分鐘就徹底摧毀了敘利亞和蘇聯苦心經營 10 年的防空網。戰斗中,以色列首先派出了“猛犬”無人機作為誘餌,欺騙敘軍打開了全部雷達,大量消耗“薩姆-6”導彈,同時以色列派出“偵察兵”無人機偵察機收集敘利亞導彈陣地的雷達位置和信號頻率,并把信息傳送給 E-2C“鷹眼”預警機,“鷹眼”預警機作為空中指揮站,引導F-4戰斗機發射反輻射導彈,對敘利亞軍隊的雷達系統進行了精確打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