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復是全民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保健醫學、疾病預防、臨床治療處于同等地位。康復醫療綜合利用多種手段,以達到使病、傷、殘者已經喪失的功能盡快地、盡最大可能地得到恢復和重建,使他們能夠在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和經濟上的能力得到盡可能的恢復。
大部分人通常將身體狀況劃分為“有病”和“健康”兩種,但卻忽視兩種狀態之間的橋接。在康復醫學的概念里,更為關注人在“功能”層面的需求。例如進食、睡覺、上班、購物等,當一個長期腰疼患者因為劇痛而無法入睡、甚至無法上班時,或者當一個腦梗患者無法獨立如廁時,他們的“功能”受到阻礙,即產生了康復需求,但從主觀上來看,他們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需要康復,通過忍耐或藥物控制的方式依然可以達成目標(例如上班),但身體結構功能層面已經在事實層面上出現并可能導致更惡劣的后果。
老年人、殘疾人和慢性病患者是康復醫療的主要服務對象。根據第七次人口普查,我國目前有 2.64 億老人,其中 50%以上的老人均需要康復服務。社科院預估我國有 2600 萬至 5200 萬的喪失社會活動能力的老人、喪失基本生活活動能力的老人和完全失能老人。同時,我國殘疾人總數超 8500 萬,其中半數需要康復服務。近三億慢性病患者中,也有 80%的患者需要康復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