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鈉離子-鈉電池23年開始產業化元年(58頁)

相較于鋰電池,鈉電池成本優勢顯著,鋰價高位時有望實現加速滲透。鈉資源豐富且分布均勻,鈉電池原料具備成本優勢,供給充足,因此未來供應鏈更加安全。鈉電池工作原理與鋰電池相同,可充分補充鐵鋰短板,但痛點在于循環性能和能量密度。鈉離子行業標準制定在即,落地后有利于打通上下游供應鏈,鈉電池預計未來首先取代鉛酸電池,并逐步實現低速電動車、后備電壓和啟停電池的無鉛化,并逐漸切入A00級電動車和儲能領域,我們預計25年需求超100GWh。

鋰比鈉更適合做為電池材料,因此商業化進度更早。鋰元素和鈉元素同屬于堿金屬元素,二者化學性質相近,但鋰元素從相對原子質量(低16.05)、離子半徑(小0.26A)、電勢(低0.05V)比鈉元素更適合作為電池材料,但鈉離子地殼豐度遠高于鋰離子(2.75% vs. 0.0065%),且斯托克斯半徑大于鋰離子,溶液中導電性更好,因此鋰離子電池相對電壓高,能量密度高,雖價格偏高,導電率略低,因此更早大規模商業化。

我國鋰資源對外依存度高,鈉資源豐富且分布均勻。全球已探明的鋰資源量約8900萬金屬噸,折碳酸鋰超1億噸,其中58%的鋰資源集中在南美洲,我國鋰資源量僅為世界的5.9%,對外依存度較高,但國外地域政治風險長存,預計未來鋰精礦仍維持供應緊張狀態。而鈉資源的地殼豐度遠高于鋰離子(2.75% vs. 0.0065%),且廣泛分布于全球各地,海水中即含有豐富的氯化鈉,符合我國戰略發展定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