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醫藥生物-醫藥板塊釋放見底信號(30頁)

多因素支持醫藥板塊見底。從基本面看,每年醫保基金支出約 10%增長,疊加人口老齡化趨勢與居民消費能力不斷提升,醫藥行業增長有保障。醫藥十四五規劃相對于十二五,醫藥產業從民生產業提升至民生、國家安全性戰略性產業,醫藥行業地位明顯上升,醫藥十四五規劃相關政策對制藥產業的導向可總結為5個關鍵詞——臨床價值性價比、高質量、創新性、國際化,是產業升級的路徑,也是產業發展的主旋律。從估值上看,醫藥板塊經歷近三個季度快速下跌,其 PE(ttm)估值約 28 倍,再次回到 2018 年底部,處于近十年底部區域,其相對于 A 股估值溢價率約 80%,也處于相對底部。從籌碼結構看,根據 2021Q4 醫藥總持倉情況,全部公募基金占比 11.0%,環比減少 2.21pp;其中剔除主動醫藥基金后占比 7.60%,環比減少 1.97pp;再剔除指數基金占比 7.07%,環比減少 2.44pp,公募基金對醫藥持倉處于近十年低點。

針對不同分類的新藥,其開發策略也有差異。First-in-class 新藥更加注重靶點機制的驗證,尤其是臨床前研究的夯實。而 Best-in-class、Me-better和 Me-too產品更多尋求的是分子結構的差異,也更加適合當下絕大部分藥企的研發策略。因此 Fast-follow-on是當下企業尋求價值最大化的突破口之一,應充分利用好國內創新藥系列藥政,尤其是腫瘤藥和罕見病用藥的附條件上市等加速上市策略。在個股選擇方面,重視研發費用率、未來潛力品種的市場空間外,同時更要重視醫學團隊體系的實力及是否具備全球多中心開展和注冊能力。

醫用耗材集采持續推進,以骨科耗材為代表的企業短期業績具有一定不確定性,長期發展空間受到壓制,但我們認為,醫療器械行業百花齊放、黃金投資時代的大趨勢不變,核心原因:1)國內醫療器械消費水平遠低于歐美,此次新冠疫情有望加速國內醫療建設,醫療設備顯著受益;2)國內廠家技術持續向中高端突破,進口替代加速;3)術式創新帶來國內創新器械公司蓬勃發展;4)科創板將加快更多優質器械公司上市。我們建議關注以下幾類,1)醫療設備類企業,不受集采影響,國產替代+海外出口推動長期穩定發展,如邁瑞醫療、理邦儀器等;2)國產化低的醫用耗材,如化學發光、電生理、PCI 介入耗材等領域;3)新技術、新術式帶來的新的診療方向,如介入瓣膜、神經介入、癌癥早篩等;4)自費產品,受益于消費升級,重點推薦眼科如角膜塑形鏡領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