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防軍費穩增向上,距離世界平均水平還有比較大的差距。據新華社3月5日英文報道,中國今年的國防支出比2021年增長7.1%,這是時隔兩年后中國國防經費增速重回“7%時代”。另據環球時報報道,2021年十三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解放軍和武警部隊代表團新聞發言人吳謙曾對增加國防預算的用途做出解釋:一是按照軍隊建設“十四五”規劃布局,保障重大工程和重點項目啟動實施;二是加速武器裝備升級換代,推進武器裝備現代化建設;三是加快推進軍事訓練轉型,構建新型軍事人才培養體系,改進和完善訓練保障條件;四是與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水平相適應,改善官兵生活福利待遇,服務軍隊基層建設;5日公布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中國將全面深化練兵備戰, 堅定靈活開展軍事斗爭,捍衛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世界范圍內各國軍費開支占GDP比例都在2%上下浮動,中國長期以來都是1.3%-1.4%,距離世界平均水平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板塊對裝備采購價格的關注較高,寡占產業多“成本加價”定價,對固定資產折舊、巨額研發費用攤銷最為關鍵的“規模”實際是影響板塊盈利能力的核心驅動力。參考蘭德智庫《F-35 Block Buy, An Assessment of Potential Savings》,我們判斷短期潛在采購價格調整實際主要系裝備采購模式、規模轉變推動。“降本增效”是各行各業政策指導、踐行進步中亙古不變的持續追求,迫使企業持續推出新產品、改善自身效能亦是行業不斷進步的源動力。結合2021年8月份的陸軍倡議書中提及“裝備成本全壽命測算”、“絕不能陷入低價中標的誤區”,我們認為依據裝備制造業的科學規律,不斷提升裝備產業鏈整體生產效能,是實現更低成本的裝備采購路徑,而不是簡單地在偏成熟穩定的裝備制造業中“拆東墻補西墻”,這會對裝備高質量造成威脅。再如 Paul Sweezy的著名“拐折的需求曲線”理論,寡占市場上價格一旦形成,在生產條件沒有顯著變化時,常會保持一定時期穩定,因為價格的下調或提升均很可能使企業面臨一條向下方傾斜但有一段凸出部分的需求曲線。
判斷類“集采”降價現象在軍工板塊出現概率低,影響有限。8月份,全軍武器裝備采購信息網披露陸軍裝備部發布的《陸軍裝備部關于加快推動陸軍裝備高質量高效益高速度低成本發展的倡議書》,部分投資者擔心上游甚至全產業鏈將出現類“集采”降價現象。以航空制造業為例,據史東輝的著作等,其存在顯著的靜態規模經濟性(據Baldwin和Kurgman等的研究成果,150座級飛機在產量為1~300架區間內單架飛機平均成本隨著產量增加而下降的幅度尤為明顯)、動態規模經濟性(以L-1011飛機的學習曲線為例,當產量從第一架累計至50架、100架所消耗的工時數從110萬附近人工時快速降低至35萬、24萬人工時,成本降低顯著)及范圍經濟性(據美國國際貿易委員會一項評估報告,在20世紀90年代初,一個派生機型的開發成本大約只相當于其基本機型的1/8至1/4),我們持續強調,航空制造業規模經濟背景下,同一產品其采購價格呈合理下降趨勢是制造業的固有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