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雙碳”的政策和發展路徑變得逐漸清晰,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的占比的提升,以及火電占比的壓降是一個確定性的趨勢。在清潔能源中,水電,核電等具有出力穩定的特性,和傳統的火電相比對電網的影響不大。但光伏和風電的發電能力受太陽光和風有較大的影響,呈現出較高的時間性和波動性,與傳統火電和水電截然不同,將給電網穩定性帶來較大沖擊。
為了應對光伏和風電給電網的沖擊,在新能源應用領域走的相對領先的歐美電網提出了“智能電網”這一概念,用信息化+儲能讓電網更好的適應新能源占比提升引發的問題,并引入了價格杠桿,用浮動電價去合理平衡各方的利益,提升電網對新能源的消納能力。在歐美發展智能電網應對新能源消納的過程中,他們有成功,但也有不足之處,也崛起了一批智能電網領域的領先公司,本篇報告將著重回顧海外智能電網建設,價格杠桿運作以及相對應的產業鏈變遷,并結合中國國情梳理投資機會。
電能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其不易被大規模儲存,因此傳統電網運營管理上總是讓發電端的輸出功率和負載端的用電負荷盡可能匹配。用電端大致有兩類負荷:1)白天工作時間工商業用電;2)夜晚居民照明和生活用電;雖然廣大的工商用戶和居民的行為有一定的隨機性,但加總在一起就將保持一個大體穩定的總數,并隨著氣候,日歷等因素有規律的波動,而發電廠就可以按照規律安排電能生產,保持整個電網的穩定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