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電力信息化-智能電網看雙碳投資機會(33頁)

電能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其不易被大規模儲存,因此傳統電網運營管理上總是讓發電端的輸出功率和負載端的用電負荷盡可能匹配。用電端大致有兩類負荷:1)白天工作時間工商業用電;2)夜晚居民照明和生活用電;雖然廣大的工商用戶和居民的行為有一定的隨機性,但加總在一起就將保持一個大體穩定的總數,并隨著氣候,日歷等因素有規律的波動,而發電廠就可以按照規律安排電能生產,保持整個電網的穩定運作。

西方國家在積極推進新能源在電網中占比提升的同時,也提出了應對新能源占比提升帶來挑戰的答案:智能電網和電價浮動。智能電網通過先進的傳感和測量技術、控制方法以及決策支持系統技術的應用,實現電網有效應對新能源消納的挑戰。

價格的本質是供需的博弈。傳統電網具有社會公共事業屬性,運營價格往往由政府管制,采用成本加成法,而發電的量也是按需定供。對于傳統的水電,核電,火電等發電方法,由于供給調節較為簡單,因此按需定供的實現并不需要太多成本。但是光伏和風電的引入則大幅度增加了供給端的不可控性。因此,當光伏和風電占比提升到一定比例之后,大規模的,與風/光裝機容量相匹配的儲能設施成為了剛需。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