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 年,我國明確提出,力爭 2030 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 年前實現碳中和。其中,碳達峰是指我國承諾 2030年前,二氧化碳的排放不再增長,達到峰值之后逐步降低。碳中和是指在一定時間內,直接或間接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借由植樹造林、節能減排等形式進行抵消,使得最終核算的二氧化碳當量為零。2020 年 12 月,我國在氣候雄心峰會上表示,到 2030 年,中國單位國內生產總值二氧化碳排放將比 2005 年下降 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費比重將達到 25%左右,風電、太陽能發電總裝機容量將達到 12 億千瓦以上。
2021 年 7 月 16 日,經過前期緊鑼密鼓的推進,備受矚目的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當天收盤,交易總量達 410.40 萬噸,交易總額突破 2 億元人民幣,首日交易迎來開門紅。電力、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造紙、民航等八個高能耗行業將納入全國碳市場。目前,全國碳市場以發電行業(2225 家企業)為起步,預計“十四五”期間逐步納入其他七大行業。數據顯示,到 7 月 23 日收盤,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已運行 6 個交易日,23 日的開盤價為 56.52 元/噸,收盤價為 56.97 元/噸。全國碳市場累計成交量達到 483.3 萬噸,成交額近 2.5 億元,其中開市首日的成交額近 2.1 億元,6 個交易日以來掛牌協議交易和大宗交易均有成交。碳價格并未出現大幅漲落,最低價為 48 元/噸,最高價為 61.07 元/噸。除首日收盤價較開盤價上漲 6.73%外,其他幾個交易日碳價格較為穩定,收盤價較前一日漲幅均在 3%以下。碳交易數據顯示,6 個交易日以來,除了首日成交量達 410.40萬噸外,其他幾個交易日成交量多數在 20 萬噸以下。有參與企業交易人員表示,不少企業處于碳交易摸索階段,還在積累經驗,隨著后期企業參與度不斷提高,市場活躍度也有望得到提升。
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大力發展新能源替代傳統能源已經成為我國能源消費的重要方向與趨勢。根據BP 統計,截止 2020 年,我國一次能源消費中,煤炭占比 57%,同比下降 1%,石油占比 20%,同比不變,天然氣、水電、可再生能源占比分別為 8.2%、8.1%、5.4%,同比均有增長。盡管我國的能源消費占比中是煤炭、石油仍然合計占比近 80%,但是可再生能源占比逐步增加,風能和太陽能增速均有較大幅度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