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全球視野下的我國雞肉消費再啟航(70頁)

我國居民飲食結構逐漸豐富,通過肉類攝入卡路里占比為 15-17%。人體需要從食物中攝入熱量以維持生命活動,而卡路里(Calorie)是一種熱量計量單位,被廣泛應用于營養計量;我們認為,通過對比一個人日常所攝入熱量的食物來源,便可以分析其日常飲食結構。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居民不僅基本解決了溫飽問題,飲食結構也逐漸開始變得多元化。在原先以谷物為主要能量來源的基礎上,我國居民開始增加攝入肉類(包括畜禽肉類、魚類、海鮮等)、水果和蔬菜、奶制品及雞蛋等,人均谷物日卡路里攝入量占比開始降低,飲食結構逐漸豐富。

我國禽肉消費以雞肉為主,近年來雞肉消費總量穩定。我們認為,與其他禽類養殖相比,我國肉雞養殖起步較早、養殖規模更大。根據 FAO 數據,2019 年我國家禽肉類以雞肉為主,產量占比高達 71%;其次是鴨肉,產量占比約為 16%。近年來,我國雞肉年消費量維持在約為 1150-1350 萬噸的穩定區間范圍之內。

我國肉雞養殖品種主要為白羽肉雞和黃羽肉雞,養殖模式和消費渠道各有特點。白羽肉雞是從國外引進的“快大白雞”,而黃羽雞則源自我國本土。與黃羽肉雞相比,白羽肉雞養殖時間更短,擁有更低的料肉比,相應地具有較低的養殖成本,因此也更加適合工業化大規模生產;黃羽肉雞生長時間長,風味物質沉淀較多,口感略勝一籌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