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纖維蛋白原簡介。目前世界衛生組織確認的凝血因子共 13 個,大多由肝臟產生,正常情況下,所有凝血因子都處于無活性狀態,以無活性酶原形式存在,當某一凝血因子被激活后,可使許多凝血因子按一定的次序先后被激活,逐級放大,直到纖維蛋白形成,血液發生凝固。人纖維蛋白原(Human Fibrinogen,Fg)(簡稱纖原),也稱人凝血因子Ⅰ(Humancoagulation factorⅠ,FⅠ),主要由肝臟實質細胞合成,是血漿蛋白的主要成分之一,血漿中纖原含量豐富,正常人血漿中約為 2~4g/L,是凝血系統中的“中心”蛋白質之一,是凝血過程中凝血因子相繼激活的最終底物,具有止血功能,除直接參與凝血過程后期階段,介導血小板聚集、影響血液黏度。
臨床上提升血纖維蛋白原濃度 1g/L 需要 60mg/kg 纖維蛋白原濃縮物。《歐洲創傷性嚴重出血和凝血病管理指南》表明,當創傷患者明顯出血,血栓彈力圖全血黏彈性實驗顯示,功能性纖維蛋白原缺乏或纖維蛋白原水平低于 1.5~2.0g/L 時,宜采用初次凝血因子如纖維蛋白原濃縮劑和冷沉淀為基礎的凝血功能維護,一般輸注濃縮纖維蛋白原 3~4g 或冷沉淀 50mg/kg。值得關注的是嚴重創傷病人接受 3000ml 以上液體輸注,若膠體液與晶體液的比例≤1:2,是創傷病人發生凝血功能障礙的獨立危險因素,大量應用生理鹽水可造成稀釋性酸中毒,影響凝血酶生成和纖維蛋白聚集。
低溫乙醇法是世界血漿蛋白分離工業化生產的基礎,隨著科技進步,血液制品分離純化方法日益增多,如離心法、辛酸鹽沉淀法、壓濾法、層析法、超濾法等。提取和純化纖原的方法有低溫乙醇沉淀法和甘氨酸沉淀法,二者單獨或組合應用,層析技術可進一步提高產品純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