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淺層次形而上學的角度來看,客戶進行理財的目的是通過財富管理獲取投資收益,滿足自身財富保值和增值的需求,也就是“我是否需要金融產品”。從 BCG 和陸金所控股聯合進行的國內客戶調研情況來看,分別有74%和67%的用戶認為財富安全和財富增值是其進行財富管理的核心訴求。從這個調研結果來看,我國財富管理客戶的主要需求仍在淺層次的獲取收益階段,能夠順應客戶需求(“我是否需要金融產品”),率先構建“能幫客戶賺錢印象”的財富管理機構更能獲益。
但隨著越來越多的財富管理機構的進入,客戶對于“我是否需要金融產品”的需求得到滿足,將自然過渡到“我為什么需要金融產品”階段。正如馬斯洛需求層次理論所述,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其需求將從生理、安全等低層次需求逐步轉向社會、尊重等高層次的需求。從我們研究海外財富管理機構的心得來看,我們認為人理財的終極目標并非是為了獲取更高的收益,而是為了獲取與投資收益相關的滿足感,也就是生活品質提升,這往往和財富管理的稅收、養老、醫療等各類服務相關,客戶的需求也將進化為“我為什么需要金融產品”。
平臺方是連接投顧方和產品方的橋梁,通過構建投顧賦能、賬戶體系、清算托管等基礎設施以滿足投顧方和產品方的需求,進而成為投顧方和產品方的橋梁。由于發達市場的客戶財富管理需求旺盛,美國當前頭部的券商系財富管理機構的平臺化色彩越來越重,主要變現方式為資產管理及利息收入,核心驅動力為客戶資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