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電子-MEMS迎物聯網浪潮國產化加速(30頁)

MEMS 產品日益豐富,智能化、集成化程度逐步提高。1987 年美國伯克利加州大學發明了微馬達,被認為是 MEMS 技術的開端;1993 年 ADI 公司的微加速度計產品大批量應用于汽車防撞氣囊,MEMS 正式走入產業化階段。20 世紀 90 年代 MEMS 技術快速發展,圍繞深槽蝕刻技術發展出多種加工工藝,微鏡、噴墨打印頭等 MEMS 產品不斷涌現。2007 年以后,以智能手機為代表的消費電子產品大量應用 MEMS 傳感器,慣性傳感器、磁力計、光學 MEMS、射頻 MEMS 等應運而生。近年來,物聯網的發展不斷推動 MEMS 技術進步,9 軸 IMU、集成環境 MEMS 等被大量應用,MEMS 集成化、智能化是未來發展趨勢。

射頻 MEMS、壓力傳感器、麥克風、加速度計、陀螺儀和慣性組合是目前應用最為廣泛的器件。根據 Yole 的統計數據,全球 MEMS 產品結構中,射頻 MEMS 份額 19.2%居首,其他產品中壓力傳感器、麥克風、加速度計份額超過 10%。中國市場結構與全球類似,根據賽迪顧問發布的數據,2019 年國內射頻 MEMS 產品收入占比為 25.9%;壓力傳感器占 19.2%排第二位,麥克風、慣性組合、加速度計分別占比 7.1%、8.9%、6.5%。

不同于 IC 的平面結構,MEMS 器件是三維機械結構,工藝偏定制化。雖然 MEMS 制造工藝采用了 IC 技術來實現,但是其本質上是與 IC 結構有著截然區別的:IC 的基本結構晶體管是一種純粹的電學器件,在所有產品中通用;而 MEMS 是一種微機械結構,包含了微米級別的齒輪、儀表、引擎和泵,除了與 IC 采用同樣的硅材料外,基本結構并不能完全做到統一和通用。因此 MEMS器件的制造工藝更為定制化,有“一種產品,一種工藝”的說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