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策推動下,近幾年教育部批準轉設獨立學院數量逐年遞增,預計將在今明兩年迎來轉設高峰。2018 年 8月,司法部發布《民辦教育促進法修正實施條例(修訂草案)(送審稿)》(后簡稱“送審稿”)指出:“公辦學校不得舉辦或者參與舉辦營利性民辦學校,不得以品牌輸出方式獲得收益。”這一規定將加速獨立學院與母體學校脫鉤,同時也帶動一級市場上獨立學院收并購熱潮。2020 年教育部直接對獨立學院轉設進度提出目標:要求到 2020 年末,各獨立學院全部制定轉設工作方案,同時推動一批獨立學院實現轉設。截至 11 月13 日,2020 年教育部已經公布了 37 所獨立學院(擬)轉設相關情況,其中 7 所轉為公辦高校,2 所撤銷建制,28 所轉為民辦本科普通高校。
為什么上市公司會選擇營利性?2016 年新《民促法》正式明確了營利性、非營利性分類改革,學校可自行選擇。同時 2018 年“送審稿”指出:“實施集團化辦學的,不得通過兼并收購、加盟連鎖、協議控制等方式控制非營利性民辦學校。”我們認為,這一規定會促使大多數上市民辦高教集團選擇營利性辦學,這樣既能獲取辦學收益,為上市掃清道路;又能兼并收購優質學校,不斷帶來業績增量。同時由于非營利性學校無法通過辦學結余獲得分紅,而土地為劃撥教育用地的學校在轉為營利性后,需要補繳高額的土地出讓金,也會促使部分學校尋求出售。這將推動行業整合,頭部公司集中度將有一定提升。
我國高等教育資源與人口分布匹配存在錯位。以廣東為例,2019 年,全國共 2688 所普通高等院校,廣東占5.7%,而廣東人口占全國的 8.2%。作為人口第一大省,廣東省僅有 154 所高等院校,一所學校對應 74.8萬人;而同為經濟活躍區域的上海市共有 64 所高等院校,一所高等院校對應 37.9 萬人,僅為廣東省的一半。因此在 2019 年全國高等教育毛入學率為 51.6%的背景下,廣東毛入學率僅為 42%,低于全國平均,而上海毛入學率則居于榜首達到 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