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中國K12在線大班行業研究報告(44頁)

需求分化,不同學段教學目標應與教學模式適配。我國商業語境中的K12多泛指小學至高中學段,本報告聚焦于該學段的校外學科培訓。作為校內教育的重要補充,不同學段的校外輔導產品往往錨定不同學段的差異化需求。從大的學段來看,小學輔導側重興趣培養,旨在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初中輔導側重視野拓展,旨在擴充學生的知識面;高中輔導側重效率提升,旨在優化學生的技能樹。從小的學段來看,小學低學段(一、二年級)的升學壓力相對較小,該學齡段兒童觀察的目的性較差,無意注意仍起很大作用,在新異刺激干擾時,注意力極易分散;小學中學段(三、四年級)的升學壓力逐漸加大,該學齡段兒童開始發展抽象的邏輯思維,對抽象事物穩定而集中的注意得到顯著提升,能夠適應一些抽象的公式和定義,偏向于知識與方法的課程內容逐漸滲透。小學高學段(五、六年級)的升學壓力相對較大,該學齡段兒童已經能夠區分本質與非本質的客體,應試技巧性較強的課程內容成為主流。初高中學段的學科數量增多,知識體系龐雜,文理科知識結構差異較大,課程的主要內容按照教學目標可大致分為夯實基礎、掌握重點和突破難點,其中理科類學科在重點和難點課程當中可進一步分為提高、強化與競賽。因此,面對不同的教學目標,所謂小班、大班、1對1的教學組織形式實際上對應著一種或多種教學模式,僅從教育教學的角度來看,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明確具體的教學目標,適配相應的教學模式,設計最優的班型產品,才是班型之辯的最終目標。

直播課已成標配,基于知識切片的錄播微課可提供增值服務。K12錄播課大致可分為兩類,一類屬于課堂教學全回放,包括線上與線下課堂的錄播回放,一節錄播課的時長多在30-40分鐘;另一類屬于知識切片預錄制,教師按照一章或一節教學內容的規格來錄制相應的教學視頻以供學生學習、討論和交流,并在智能平板與白板上進行板書,在鏡頭下完成全部授課動作,屬于K12階段的MOOC產品。隨著(移動)互聯網基礎設施的不斷下沉與(移動)直播技術的不斷發展,教師網絡授課經驗積累迅速,直播授課成為K12在線班課提升課堂互動,追求教學效果的新型產品類型。直播課產品不僅可以通過游戲化設計的方式來提高課堂的即時交互體驗,順應教師的授課節奏,還可以通過課前提醒、課中監課、課后督導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到課率與完課率。艾瑞認為,錄播課與直播課的優劣勢各有不同,且適用于不同的教學場景,僅對于自制力不足的K12人群而言,直播課所帶來的緊迫感更有助于提升最終的培訓效果,也逐漸成為了大班課產品的標配。但對于一些時效性低且適用性廣的相對碎片化的知識點而言,緊湊、高效、靈活且極具設計感的錄播微課(單個視頻時長在5-15分鐘)可以激活學生非培訓日的學習時間,可與培訓日的直播課程互相搭售/分售,同時也最大化了授課教師的生產能力與價值,節省了輔導老師重復回答基礎問題的時間。

成百上千,班容大小受制于主講與助教的服務范圍及能力。從課外輔導的角度來看,線下大班課的班型最早存在于成人培訓領域(英語/考研/招錄),同時授課人數達數百人,以“教師講課+助教答疑”的方式開展教學服務。從K12課外輔導的角度來看,百人大班課的常態化教學存在過一段時間,并主要集中在中高考名師輔導領域。本世紀伊始,因“生多校少”,學校建設與城市發展不同步,教育發展不均衡且盲目擇校現象普遍,大多數中小學公立校的班級人數多在40-60人,因此,相對于校內大班額課堂,課外輔導班多以“小班”自居,以實現與校內教育的差異化定位,班容也多在15-35人之間。而在線上直播授課環境下,K12在線大班課的授課人數受同期跟課的輔導老師服務產能上限的影響較大。從機構的視角來看,一期大班直播課的報名人數可達數千人,同時在線的人數也有成百上千人,為權衡教育服務質量,目前平均一個輔導老師最多覆蓋200-300人(不同學段課程的覆蓋人數不同)。從學生的視角來看,由于一期直播大班課的學生會被分到多個幾十人的 “小班”(微信群)當中,因此在“大班授課、小班管理、1對1輔導”的教學服務交付過程中,大班課產品正努力為學生營造出“小班化”的個體體驗。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