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玉米收儲政策。經歷08年全球糧食危機后,為促進糧食生產、穩定國內玉米市場價格、保障農民收益,我國于2008年推出“臨時收儲”計劃,并于2010-2014年連續上調玉米臨儲收購價。在臨儲政策的刺激下,我國玉米連年增收,呈現出階段性供大于求的局面,導致庫存積壓、財政負擔加重、國內外玉米價格倒掛、下游企業成本壓力增大、進口壓力增大等問題。2016年,玉米臨儲政策推出歷史舞臺,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新機制,至今積極穩妥推進玉米收儲制度改革。玉米市場逐漸形成正常、標準的價格機制,上下游產業鏈不斷激活,我國玉米市場綜合競爭力顯著提升。
玉米價格季度波動。自2008年玉米“臨儲”計劃啟動,2010-2014年連續上調玉米臨儲收購價,我國玉米價格震蕩上行。2015年,我國首次提出農業供給側改革,下調玉米臨儲收購價,并于2016年取消臨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與補貼制度。受臨儲政策取消影響,我國玉米價格于2017年觸底。? 2020年以來,我國玉米價格持續上行。供給端,國內玉米“去庫存”基本結束;需求端,隨著下游生豬產能逐漸恢復和禽養殖擴量,飼料需求不斷增加,預計中長期價格看漲。
臨儲玉米拍賣火爆,年底預計庫存持續下降。自2014年臨儲玉米競價銷售交易會重啟,我國加快臨儲玉米拋儲,助力農業供給側改革。2019年,共進行21次臨儲玉米拍賣,累計拍賣量8060萬噸,實際成交量2191萬噸,受累于下游需求不振,總體成交率下降至27.18%。2020年以來,臨儲玉米拍賣火爆,截止8月14日,臨儲玉米結束第12拍,累計拍賣量4791.46萬噸,持續接近100%成交。當前我國臨儲玉米庫存約1000萬噸左右,預計今年末庫存將進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