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蟲/群體狀態破壞力更強。沙漠蝗個體發育過程包括卵、若蟲、成蟲三個階段,為不完全變態過程。其卵在兩周后孵化,剛孵出的幼蟲無翅膀,體色較淡,能夠跳躍,又稱跳蝻或若蟲。跳蝻的形態和生活習性與成蟲相似,只是身體較小,生殖器官沒有發育成熟。若蟲經歷 5 次蛻皮過程,在六周后羽化成蟲。由于若蟲期間不具有飛行能力,若蟲群只能危害孵化地附近的植物,而成為成蟲后具備飛行能力,尤其在成群后破壞性增強。
瘟疫階段破壞力最強。根據災情的大小和地理范圍,FAO 對蝗災進行了分類,分別為平靜(calm)爆發(outbreak)、高潮(upsurge)和瘟疫(plague)。在破壞性最強的瘟疫階段,沙漠蝗可蔓延至60 個國家或地區,覆蓋面積可達 2900 萬平方公里,占地球陸地面積的 20%,威脅到世界 10%人口的生計。距今最近的兩次蝗蟲瘟疫階段分別為 1967-1969 年和 1986-1989 年。
FAO 6-7 月最新預警:肯尼亞 6 月 9 日-11 日開始形成二代幼蝗群,蝗群形成將持續四周。預計自 6月 15 日起,蝗群北遷至埃塞俄比亞和蘇丹,蝗群遷移至埃塞俄比亞預計需要一周的時間,中途可能穿越南蘇丹和烏干達北部,然后到達蘇丹最南部的夏季繁殖區。若蘇丹環境干燥,則蝗群有可能遷到乍得東部,并進一步向西穿越西非的薩赫勒地區。沙特阿拉伯半島的成熟蝗群可能在 6 月的最后兩周遷至蘇丹的夏季繁殖區,蘇丹、埃塞俄比亞和南蘇丹應該在未來四周內保持高度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