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顏值經濟”當道,化妝品消費從“可選”變成“剛需”,四千億大市場持續高景氣。“顏值經濟”一般指的是包括化妝品、健身、醫療美容、顏值攝影、美顏美食、服裝及配飾等在內的六大領域。其中,化妝品定義為對人體表面有清潔、保養、美容修飾等作用的產品統稱,包括美容及個人護理用品。消費升級背景下,近年來化妝品消費逐漸由“可選”變為日常生活“剛需”,行業規模保持較快增長:根據歐睿咨詢數據,2018 年我國化妝品行業市場規模已超過 4100 億元,同比增長 12%,2010-2018 年CAGR 達 9.27%。橫向對比來看,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我國化妝品類社零總額長期保持 2 位數增長,明顯高于社零整體增速和其他可選消費品類增速。根據阿里數據,2019 年雙十一期間,美妝類產品銷售額排名第三,僅次于單價較高的手機數碼和家用電器。整體來看,行業呈現出持續的高景氣。
化妝品可分為美妝和個護兩大類,其中美妝作為“顏值消費”代表,近年增長迅速。參考歐睿咨詢統計分類,化妝品行業中第一大細分品類為美妝,市場規模約為 2550億元(可進一步分為護膚品和彩妝,市場規模分別為 2122 億元、428 億元),合計占化妝品行業比重超過 60%,且目前仍處于成長期。2011 年,中國美妝市場規模還僅為 1400 億元,7 年間市場規模接近翻番,已超越美國躍居世界第一,其中彩妝品類占美妝類銷售總額比重從 2013 年 13%至 2018 年 17%,提升 4 個百分點。第二大品類為個護,包括護發用品、口腔護理和沐浴用品等,市場規模約為 1179 億元,發展已相對成熟。除此之外,嬰童護理用品、男士用化妝品、香水和防曬用品也屬于廣義的化妝品范疇,但市場規模相對較小。
化妝品高端市場仍由國際品牌主導,大眾市場中海量國產品牌競爭激烈。從價格定位來看,以護膚品為例,單品價格在 500 元以上一般認為屬于高端市場,由國際品牌如雅詩蘭黛、資生堂等主導,品牌效應明顯且研發門檻較高;單品價格約 200-500元為中檔市場,代表品牌包括丸美、悅詩風吟、妮維雅等;單品價格在 200 元以下為大眾市場,基數較大,代表品牌包括珀萊雅、百雀羚等。目前來看,國產化妝品品牌主要集中于大眾和中檔市場,行業競爭較為激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