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下藥店仍是主流選擇,電商平臺大幅領先于O2O平臺。國內網上藥店興起于2010年,僅用三年時間,其數量就由最初的不足10家增長至2013年的134家,截至2018年底,國內已有693家網上藥店。與全國48.9萬家線下藥店比較起來,網上藥店的數量可以說少之又少。然而,在不到10年的發展過程中,網上藥店已經迅速被廣大患者接受。本次調研中,超過六成的被訪者表示近一年內通過醫藥電商平臺購買過藥品。經過疫情的影響后,選擇通過電商平臺及O2O平臺購買藥品的居民將會大幅增加。
線下藥店受實體門店限制品種有限,且利益驅動推銷感。強傳統模式下,我國患者大多通過醫院和線下藥店購買藥品。在這一流程中存在著很多亂象:1)因藥師數量不足,部分藥店以“白大褂”店員充當藥師;2)購買處方藥必須要出具處方,然而大量藥房仍可以無處方購買相應藥品;3)受盈利驅動,藥店店員多愿意推銷高毛利藥和保健品。除一些亂象外,線下藥店受限于門店面積和庫存規模,其藥品種類有限,無法滿足部分患者購藥需求。因此,上述傳統購藥方式的弊端會對購藥人群及醫藥資源造成一定程度的負面影響:1)不必要的提高患者購藥花費;2)“藥不對癥”導致患者病情不能及時康復;3)患者在店員引導下用醫保卡購買高毛利藥,造成醫保資源浪費。
線上渠道補足線下藥品缺失,提升藥價透明度。目前,國內線上購藥渠道的主要形式是醫藥電商平臺與O2O平臺。線上渠道的藥品種類齊全,信息透明度較高,能夠有效彌補線下藥店藥品種類有限及信息不對稱等缺陷,為患者購買藥品提供更豐富的渠道。此外,業界和學界的專家普遍認為,互聯網銷售處方藥是解決醫藥分家、藥品短缺等問題的重要途徑之一。疫情期間,線上交易平臺和O2O平臺兩種模式的結合發揮了重要作用。一方面合理調配醫療物資,給口罩、防護服等防疫物資短缺的市縣送去救命物資;另一方面從找藥到送藥,給不能出門的慢性病患者送去亟需的藥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