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洛匹那韋利托那韋-新冠病毒診療方案(19頁)

洛匹那韋/利托那韋主要是洛匹那韋發揮作用。洛匹那韋是一種 HIV 蛋白酶抑制劑,可以阻斷 Gag-Pol 聚蛋白的分裂,導致產生未成熟的、無感染力的病毒顆粒。洛匹那韋抑制 HIV 的蛋白酶,HIV 不能產生小的有活性的蛋白,HIV 就不能裝配成有活性的病毒,就不能感染。利托那韋是一種針對 HIV-1 和 HIV-2 天冬氨酰蛋白酶的活性擬肽類抑制劑,通過抑制 HIV 蛋白酶使該酶無法處理 Gag-Pol多聚蛋白的前體,導致生成非成熟形態的 HIV 顆粒,從而無法啟動新的感染周期。托那韋可抑制CYP3A介導的洛匹那韋代謝,從而產生更高的洛匹那韋濃度。洛匹那韋/利托那韋共同作用下導致病毒復制最終產生的是不具有再生能力的非成熟形態的 HIV 顆粒,從而達到降低 HIV。

新型冠狀病毒與 HIV 一樣,都屬于 RNA 病毒,而 RNA 是核酸鏈,需要有蛋白外殼才能生存,生成蛋白外殼需要利用宿主細胞,進行翻譯機制制造蛋白外殼,如此病毒才能組裝出自己的結構。因此從作用機理上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等針對HIV 的蛋白酶抑制劑有希望和冠狀病毒蛋白酶結合從而抑制其正常功能,則可發揮抗冠狀病毒作用。

體外和臨床試驗情況:2004 年,香港大學 SARS 研究小組的研究者們通過體外藥敏試驗,量化了 SARS 冠狀病毒對這組抗病毒復合制劑的體外抗病毒活性:孵育 48 小時后,洛匹那韋抑制 SARS 病毒引起細胞病變的濃度為4μg/mL,利托那韋為 50μg/mL,且抑制作用在 96 小時后消失。隨后的臨床試驗中,研究者們使用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聯合當時臨床針對非典患者使用的利巴韋林進行對照實驗,發現聯合用藥的 41 名患者相比常規用利巴韋林的 111 名患者,死亡率從 28.8%降低至 2.4%,試驗結果支持洛匹那韋/利托那韋片對 SARS 患者的進一步臨床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