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腫瘤死亡率高企,肺癌居首。根據最新衛生統計年鑒統計 2018 年城市居民主要疾病死亡率及構成,惡性腫瘤死亡率達 163.18/10 萬,占居民全部死因的 25.98%,惡性腫瘤已經成為威脅國人健康的第一大疾病。2019 年 1 月,國家癌癥中心發布最新一期 2015 年的全國癌癥統計數據,顯示中國常見的惡性腫瘤為肺癌、胃癌、結直腸癌、肝癌和女性乳腺癌等,前 10 位發病約占全部惡性腫瘤新發病例的 76.70%。肺癌、肝癌、胃癌、食管癌和結直腸癌等是主要的腫瘤死因,前 10 位死亡約占全部惡性腫瘤死亡病例的 83.00%。肺癌不論發病率還是死亡率都居首位,2015 年我國新發肺癌病例約為 78.7 萬例,發病率為 57.26/10 萬,因肺癌死亡人數約 63.1 萬例,死亡率為 45.87/10 萬。
隨著靶向治療及免疫治療的出現,癌癥診療進入全新時期,腫瘤的病理學分型也從之前的組織學分型進展到分子分型。20 年前,科學家發現很多 NSCLC 中的 EFGR 基因經常發生突變,EGFR 的激活性突變會導致不受控制的細胞增殖,隨著第一代 EGFR 抑制劑 gefitinib、erlotinib 以及 icotinib 的出現,肺癌治療正式進入靶向治療時代。后來科學家逐漸發現一些由突變、易位或擴增而活化的新的驅動基因,這些基因突變發生在編碼對細胞生長、增殖和生存發揮重要作用的受體或胞內蛋白基因,驅動腫瘤的生長。根據吳一龍教授的研究,中國肺癌患者的主要驅動基因有 EGFR、ALK、ROS1、RET、MET、HER2、BRAF 和 KRAS,與 NCCN 比較相似。但在突變頻率上存在顯著差異,中國患者 EGFR 突變率約為 30%,白人患者僅為 15%;中國肺癌患者 KRAS 突變率約為 5%~10%,白人患者則為 30%,其他突變頻率較低的基因沒有明顯差異。
表皮生長因子受體(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基因是非小細胞肺癌中最常見的驅動基因之一,中國等亞洲國家 EGFR 突變概率達到接近 30%,腺癌更高達 60%左右。EGFR 是一種跨膜受體酪氨酸激酶,通過與配體 EGF 家族成員之一結合而被激活。EGFR 激活性突變導致酪氨酸激酶結構性激活,下游通路磷酸化,最終導致不受控制的細胞增殖。EGFR 的 21 號外顯子發生的 L858R 點突變和 19 號外顯子的缺失突變是是肺腺癌中最常見的突變,出現于約 90%的患者中,其余屬于罕見突變,包括 18 號外顯子上的 G719X、E709X、Del18,19 號外顯子上的 Ins19,20 號外顯子上的 Ins20、S7681,21 號外顯子上的 L861Q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