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體外診斷-流水線POCT四大主線(49頁)

什么是體外診斷?體外診斷定義:在人體之外,通過對人體樣本(血液、體液、組織等)進行檢測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進而判斷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按檢測原理分類:血液體液(如血常規/尿常規)、臨床生化(如肝功能/腎功能)、臨床免疫(如心臟標記物/藥物檢測)、分子診斷(如傳染病HPV/無創產檢)、微生物(如病原鑒定/藥敏);按產品監管分類:第三類(國家局 )、第二類(省局)、第一類(市局);按產品形式分類:試劑、儀器、標準品(質控品);按產品產值比例:包含質控品在內試劑70%、儀器30%;l 臨床中~70%的治療方案制定來源于治療費用占比2-3%的體外診斷結果支撐。

國內診斷需求快速釋放(2016-2018):隨著人均可可支配收入增長、醫保覆蓋度增加、醫療消費理念成熟等趨勢,國內人均IVD消費由2016年5美元增長至2018年7.1美元,兩年增長42%;短期目標對比全球人均消費9.1美元,仍有30%空間;長期目標對比歐美日人均消費30-62.8美元,將有3.2-7.8倍的增長空間;國內診斷產品單價基本穩定(1999-2015):除了分子診斷領域下降52%,生化、免疫類診斷項目成本保持穩定;其中,在生化、免疫領域內的國產替代起到了重要作用,國產廠商技術升級后的產品與進口品牌縮小代差,醫院逐漸普遍采用國內供應商降低科室成本;內在價值具有極高醫療經濟性價比:根據世界衛生組織推算的數據顯示,在疾病的早期階段提供精準的診斷和篩查服務,其中每投入1元,可節省下后續治療費用8.5元,以及搶救費用100元的醫療支出。

公立醫院檢查收入快速增長:2017年國內1.2萬家公立醫院醫療總收入2.2萬億,其中檢查收入2806億,2010-2017年維持>10%增速(注:檢查收入含檢驗、病理、影像等;公立醫院占各類醫療機構收入的59.4%,是醫療和體外診斷服務的核心主體)。體外診斷服務市場規模2200億:草根調研數據,假設檢驗收入在醫院業務中營收占比10-12%,按低值10%保守測算2017年體外診斷服務市場規模2200億元;根據衛健委衛生發展研究中心《第三方醫學實驗室效果評估》報告數據,2018年醫學檢驗服務市場規模~2800億元;根據衛生統計年鑒數據,考慮不同等級醫院數量、平均年檢查收入、檢驗收入占檢查收入常規比例進行測算,從醫院結構看,三級、二級、一級(及未定級)醫院的檢驗收入比例為5:4:1;對應供給端體外診斷產品市場規模770億:參照美國檢驗科成本及草根調研數據,假設檢驗科營收中試劑、儀器成本占比35%,測算體外診斷產品市場~770億元。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體外診斷分會數據顯示,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2017年為700億人民幣,同比增長15%左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