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診斷:篩選合適用藥人群,為精準醫療保駕護航。靶向治療與伴隨診斷是實現精準醫療的兩大重要工具。伴隨診斷是與特定藥物的臨床應用相關聯的一類體外診斷技術,主要通過檢測對某種特定藥物臨床反應具有相關性的基因、蛋白等生物標志物的水平或特征,在不同類型的疾病人群中篩選出最佳用藥人群,有針對性地進行個體化醫療。伴隨診斷與靶向藥結合使用能有效提高靶向藥的治療效果。
伴隨診斷歐美市場:技術更新迭代助力行業發展。伴隨診斷作為體外診斷的一個細分行業,最早的診斷出現在 20 世紀 80 年代,當時醫藥企業觀望情緒較重,行業發展緩慢。隨著伴隨診斷在羅氏公司(Roche)生產的治療乳腺癌的 Herceptin?(赫賽汀) (通用名:trastuzumab, 曲妥珠單抗)和諾華公司(Novartis)生產的治療白血病的 Gleevec?(格列衛)(通用名:imatinib,伊馬替尼)兩種藥的商業成功后,這個領域逐步發展起來。各類單抗及小分子靶向藥均開始推出伴隨診斷產品,行業開始進入快速發展期。
測序技術進步推動伴隨診斷行業發展。在伴隨診斷行業發展過程中,主流的伴隨診斷技術隨時間推移產生了更新,我們認為 NGS 測序技術進步推動了伴隨診斷行業發展。我們分析了伴隨診斷應用最廣泛的三大癌種,即非小細胞肺癌、乳腺癌、結直腸癌的伴隨診斷產品。結果顯示,2010 年以前,獲批的三大癌種的伴隨診斷產品主要采用 IHC 與 FISH 技術,2010 年以后,基于 PCR的伴隨診斷與靶向藥的組合開始獲批,基于 IHC 與 FISH 的伴隨診斷產品增長開始放慢。2017 年起,大量基于 NGS 的伴隨診斷與靶向藥組合獲批,開啟了新一輪的增長。2017年標示著伴隨診斷進入新的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