費城半導體指數(SOX)的發展階段反應了全球半導體的走勢與興衰更替。費半指數涵蓋全球半導體設計、設備、制造、材料等方向,其走勢可以是衡量全球半導體行業景氣程度的主要指標。費城半導體指數發行于在 1993 年12 月 1 日,是衡量半導體景氣度的重要指標之一。從費半指數長期歷史來看,簡單的可以將其劃分為三個大階段。
半導體產業起步于上世紀 50 年代,在 80 年前后逐步形成市場規模。1947年貝爾實驗室采用鍺材料研制出了第一只點接觸三極管,奠定了微電子工業的基礎,以晶體管的發明為標志,IC 產業誕生。60 年代中期,仙童半導體將硅表面的氧化層做成絕緣薄膜,發展出擴散、掩膜、照相和光刻于一體的平面處理技術,并實現了集成電路的規模化生產。70 年代“摩爾定律”得到同行業認可,相關產品性能快速翻倍。
中高端自給率偏低,全球排名中缺乏中國公司身影。貿易摩擦核心在于半導體技術,自主可控是唯一可行路徑。大陸半導體市場在龐大產業需求缺口刺激下產業投資和產出均表現快速增長,但核心技術仍需要長期積累。ICinsights 數據顯示 2019 年上半年全球 15 大半導體公司全部為歐美、日韓和臺灣公司,中國大陸沒有公司入圍。大陸作為全球最大市場卻沒有巨頭公司,表明大陸半導體產業進口替代空間巨大,同時也面臨很大的挑戰,行業落后是不爭的事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