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品牌的進入孵化了一批代工廠,并逐漸形成了浙江溫州、福建莆田&晉江幾大鞋都,新興自主品牌崛起。1989 年體操王子李寧退役,依托其優質的品牌形象和政策支持,打造了中國現代第一運動品牌。隨后晉江系也逐漸走上了自主品牌的道路,興起了一大批運動鞋鞋服公司,如安踏(1994)、特步(2001)、361 度(2003)、鴻星爾克(2000)、喬丹(20000)等。然而由于本土品牌起步晚、研發意識和實力相對薄弱,產品集中在中低檔價位區間。
經過 2012 年的陣痛,中國本土企業積極尋求出路,將重點放在打造品牌綜合實力上。安踏率先復蘇,從“批發轉零售“的 3.0 時代成功步入“單聚焦、多品牌、全渠道”的4.0 時代。而李寧選擇聚焦主品牌,互聯網+客戶體驗的戰略,逐步提升品牌影響力。雖然各品牌采取不同的策略,但核心都是打造品牌力量,強化市場話語權。
深度:縱向滲透率提高帶來運動鞋服行業整體快速成長。2018 年我國整體鞋服市場規模為 3771 億美元,因此運動鞋服占我國整體鞋服市場總量的10.6%,對比2014年的水平為7.6%,表明體育運動產品在我國的滲透率正在逐步提升。我們預測短期該滲透率還無法快速達到孕育了耐克的美國市場水平(32.5%),但是有望在接下來幾年追趕上日本 (17.8%)和歐洲國家(15%左右)。當然滲透率的提升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與本土運動品牌的成長密不可分、相輔相成。一個國家運動品牌的成長離不開國民運動意識的加強;而一個逐漸深化的中國體育市場,也會為深耕價值、敢于創新的品牌創造廣闊的增長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