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動力強軍,打造最強中國心(38頁)

美國對航空發動機預先研究投入數百億美元資金支持。20世紀80年代到本世紀初,美國相繼提出IHPTET(綜合高性能渦輪發動機計劃,1987-2005)、VAATE(先進渦輪發動機計劃,2003-2017)等預研項目,分別投入50億和42億美元,項目目標也不局限于發動機產品,還包括高溫材料、變循環發動機結構等多個領域,預研成果也得到廣泛應用。

我國預研投入比重與國外相差較遠。國外:航空發動機研發經費占航空科研總經費的35%,其中型號(包括型號研發、技術基礎、預先發展和后續工程發展)與預研費各占科研費50%。我國:預研經費占航空發動機研發經費比重相對偏低,占比約25%左右。

路徑升級:從仿制改良到自主研發。二戰后美國積極引進英德先進技術和產品。在二戰爆發前,航空噴氣推進研究最積極的國家是德國和英國;二戰后,美國從英國引進惠特爾離心式噴氣發動機相關技術,后又獲得軸流式Goblin發動機,并獲得德國技術資料。較早擺脫仿制和改良模式,以自主研發為導向。發動機制造巨頭普惠在二戰期間幾乎沒有獨立研發噴氣發動機的經驗,因此戰后曾決定許可制造英國羅-羅公司的尼恩發動機。但從1946年開始,普惠開始投入巨資建設研發機構和相應測試設施,經過近5年時間,發展出雙轉子發動機J57,推力比尼恩發動機提升一倍,油耗降低一半。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