驅動因素1:成本和性能改進。各種儲能形式已存在有數十年。所以這讓人不禁發問:為何偏偏電池儲能獨占鰲頭?又為何非現在不可?也許最顯而易見的答案是其成本的下降以及性能的改善,尤其是在鋰離子電池方面。同時也正是由于不斷擴大的電動汽車市場,制造業的經濟規模得以促進。如圖1所示,鋰離子電池的成本正在急劇下降。然而,根據我們所分析的九個國家的情況,可以明確的一點是:成本下降僅僅是一部分原因。
驅動因素2:電網現代化。許多國家正在實施電網現代化計劃,以提高應對惡劣天氣事件的復原能力,減少與老化基礎設施相關的系統中斷,并提高系統的整體效率。這些計劃通常涉及在已建立的電網內部署智能技術,以實現雙向通信和先進的數字控制系統,以及整合分布式能源(即可再生能源、燃料電池、柴油或天然氣發電廠、儲能資產和微電網)。
驅動因素3:全球可再生能源運動。廣泛的可再生能源和減排扶持政策也在推動全球使用電池儲能解決方案。電池在抵消可再生能源間歇性和減少削減方面所發揮的關鍵作用是有目共睹的,但各類電力用戶依然追逐清潔能源,其程度和普遍度仍在增長。這種情況在企業和公共部門中尤為明顯。正如德勤最近的一份報告真正的生意:企業采購競爭對手推動可再生能源增長的政策中所指出的那樣,大型跨國公司在采購全球可再生能源方面發揮了領導作用。事實上,許多人公開承諾在未來二十年或更早即可通過RE100和可再生能源買家聯盟等計劃達成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目標。這預示著可再生能源能夠持續發展,并可能會繼續就電池儲能作出部署,以協助整合更多的分布式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