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由奢侈品轉為消費品。關于“大眾汽車”的討論始于 1904 年,由于高額的汽車稅,乘用車當時被完全視為奢侈品,以及技術方面存在問題,需要大量維修成本。而美國汽車市場在福特的影響下正在快速發展,工程師們從中認識到汽車工業的未來趨勢在于大量生產廉價的小型汽車。歐洲的制造商們都紛紛以福特的 T 型車作為大規模生產的原型。
費迪南德·保時捷設計第一款大眾汽車。1934 年,德國汽車工業協會委托費迪南德·保時捷設計大眾汽車。1938 年保時捷的發動機設計師弗蘭茲創造了大眾汽車商標。大眾工廠在建設之初,被設想為一個垂直的、自給自足的工廠,規模、基本技術設備和生產深度都以福特在底特律的 River Rouge 工廠為原型。勞動力短缺和原材料采購困難是當時大眾汽車生產面臨的主要難題。
作為一家英國政府管理下的汽車制造商對大眾當時的發展十分有利。戰后,英國軍隊承擔了占領軍的責任,對運輸工具的需求增加。大眾由英國軍政府接管,轎車的裝配線生產恢復。英國軍政府為其恢復生產提供了必要的信貸,并能夠利用其指揮權克服了許多生產上的障礙。因為大眾是為盟國生產產品,所以獲得了短缺的原材料的優先供應。在經濟控制時期,由于汽車生產中必不可少的鋼材實行了配額制度,這種特權非常重要。因此回歸和平時期后,在裝配線重新啟動時,大眾擁有較為有利的起步階段。盡管大眾的工廠建筑在戰時遭到了破壞,被轉移到分散點的機器設備在轟炸中幸存了下來,幾乎沒有受到影響。此外,大眾有自己的沖壓車間,布倫瑞克的工廠可以生產自己的零部件,彌補了部分供應不足。1945 年 12 月,在英國軍政府的命令下,位于布倫瑞克的工廠重新整合到大眾,為沃爾夫斯堡的生產線生產特殊的焊機、工具和設備,以及化油器、離合器、減震器和燃油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