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生態工業園是循環經濟模式探索先驅。生態工業園區(Eco-Industrial Park,EIP)是一個國家化的詞匯,在學術界沒有統一定義,生態園區內涵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內涵包括模擬自然系統中各種生物物質利用方式以達到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目的,對自然和生態各種特定友好的行為;狹義內涵以丹麥卡倫堡(Kalundborg)工業園區為代表企業之間的廢物或副產品再利用行為,主體企業是電廠、煉油廠、制藥廠和石膏板廠,企業之間的廢物或副產品再利用行為為標志特征,學術界將卡倫堡(Kalundborg)工業園區良性循環現象稱為工業共生(Industrial Symbiosis)。
丹麥卡倫堡(Kalundborg)工業園區是世界生態工業園區典范。卡倫堡(Kalundborg)工業園區于 20 世紀 70 年代開始建設,當地企業由于卡倫堡市地下水資源不足等問題開始考慮更有效使用淡水資源、減少費用和廢料管理,在后續 40 余年的發展中,當地政府、居民和企業實現通力協作,截至 2010 年,實現年均節約資金成本 150 萬美元,年均獲利超過 1000 萬美元。
德國郝斯特(Hoechst)工業園區是高度自我優化型生態工業園。德國的發展經驗中,工業區與園區結合是其制造業高速發展的常見手段,德國茵法(InfraservH?chst)有限責任公司運營的郝斯特(Hoechst)工業園是通過高度自我優化型生態園區。郝斯特(Hoechst)工業園區位于德國黑森林州法蘭克福市美茵河畔,占地 4.6 平方公里,是一個高度現代化和創新型的化學和醫藥產業園,自 2000年以來,園區內的投資達到了 48 億歐元,2011 年赫斯特(Hoechst)工業園創造的 GDP 約占整個德國 GDP 的 1%。作為領先的園區運營商,茵法(InfraservH?chst)公司專門為入駐園區的生產型企業提供各種便利,包括能源供應、廢棄物處理、安全保障、健康服務、便利性服務以及物流等,使企業可以集中資源從事其核心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