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診肺癌的分期及對應的治療選擇及預后。根據最新版的肺癌TNM分期標準,肺癌可分為I~IV期,其中T主要表示肺癌腫塊的大小以及周圍累計情況,各分期下對應的治療選擇和預后不盡相同,從I期到III依次可選擇手術、手術+輔助化療、新輔助化療后手術+輔助化療(延緩遠處轉移發生),不可手術的患者選擇放療(標準放療、體位立體定向放療、射頻消融等);IIIB期肺癌通常選擇根治性化放療;IIIC或IV期患者多選擇全身治療(延長生命和緩解癥狀)。
我國肺癌的組織學類型。從組織學類型上分類,肺癌可以分為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根據流行病學調查,我國肺癌患者中13-15%為小細胞肺癌,83-87%為非小細胞肺癌。非小細胞肺癌主要有鱗狀細胞癌和非鱗狀細胞癌,大約占非小細胞肺癌的27.5%,非鱗狀細胞癌中主要以腺癌為主,大約占非小細胞肺癌的65.2%,其余有腺鱗癌、大細胞肺癌等。各組織學類型肺癌治療和藥物選擇差異甚大,對應藥物的市場規模亦不盡相同;尤其是小細胞肺癌和非小細胞肺癌,治療上差異巨大;目前PD-(L)1單抗抑制劑在各種組織學類型肺癌上的研發進展或市場表現差異很大。
PD-(L)1 上市前非小細胞肺癌的藥物治療。在PD-(L)1單抗抑制劑獲批上市前,對于無驅動突變(Driver mutation)的非小細胞肺癌,其術前/術后輔助化療以及轉移癌的全身治療均采用傳統的化療方案,常見的化療方案是含鉑類(順鉑或卡鉑)的雙藥聯合方案、聯合貝伐珠單抗的三藥方案(ECOG4599研究),“兩藥”和“三藥”化療方案是過去20年來全球腫瘤學界不斷發展出來的標準治療方案。但是總體效果不佳,IASLC統計的有效率只有25%–35%、化療至疾病進展時間4–6個月、中位生存期僅8–10個月、患者1年生存率30%–40%、2年生存率僅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