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油氣裝備分析框架系列-從油價說起(44頁)

石油具有資源屬性,派生性質為戰略性、可替代性、稀缺性。石油是一種不可再生的自然資源,作為不可再生資源,石油無法被制造,并作為現代社會的基本動力,讓人類對這種商品產生了極大的依賴性。但石油也不是完全不可替代,在能源領域可以被新能源部分替換,具有可替代性,而由于其稀缺性,所以石油于各國來說具有一定的戰略意義,是各國互相博弈的重要籌碼,正是由于具有戰略性和稀缺性,地緣政治沖突才會帶來油價的暴漲或暴跌。

石油作為一種商品,具有商品屬性。作為商品,按照經濟學的商品定價理論,石油的價格應該由其邊際生產成本來決定,即滿足全球石油需求的最后一桶油的生產成本決定石油的價格,這也是各國剩余產能越發越重要的原因,是因為需求穩定時,價格更多由邊際供給能力決定,這時誰決定了邊際供給,誰就掌握了石油定價權。石油價格的波動主要還是受供給結構變化影響,此外還包括運輸和庫存,前者決定供給能力能否變現,后者決定供給預期的多少,如今運輸能力吃緊是美國頁巖油影響力不如預期的重要原因。

三大基本屬性使得石油具有多種派生性質,進而使油價的波動也具有兩大特性:由資源屬性導致的長周期性以及由商品屬性導致的自調節性。其中長周期性是從長期立足看,油價具有長期趨勢性,即每輪油價大調整都會持續較長時間,如本次 17 年下半年開啟的油價回升周期一直保有慣性,沿著趨勢緩慢上漲;自調節性是從中短期立足,油價具有中短期震蕩性質,即油價在保持大趨勢的情況下,也會受到“雜音”的影響,自身會動態完成短期的震蕩調節。

油價長周期性,是資源屬性稟賦下的特性,因為原油具有稀缺性的同時,又具有可替代性。油價具有長周期性主要是因為油氣勘探產業鏈較長,而每個環節的傳導都存在滯后性,微觀滯后性的疊加,因而總體就表現為長周期性。從需求角度來看,由于用油設施不可能立即建起或更換,人們的消費習慣不可能立即改變,能效提高和替代能源的技術發展往往也需要較長時期較高油價的刺激,導致短期內石油需求對價格的彈性有限。如在經歷了1973-1979年近7年的高油價之后,1980年世界石油需求開始出現顯著下降。從供應角度來看,由于石油行業投資大、風險高、技術高,石油從勘探、開發到生產的周期長,比如一個開采項目施工的時間都是 2-3 年起,設備的采購也需要半年以上,因而供應能力對油價的反應也存在滯后性。

油價自調節性是商品屬性稟賦下,市場流通自然調節的結果。石油是一種商品,遵循價格與供需相互循環影響的關系:高油價刺激石油供應增加而挫傷石油需求,當供大于需發生時,石油價格將下跌,低油價引發石油供應減少而促進石油消費,而供需緊張將再度引發高油價,由此形成循環。油價震蕩走勢是常態,而一旦發生加大調整的情況,一定是因為供需失衡明顯。作為商品屬性還有一點值得關注:原油也存在庫存,反映了原油供給的預期,進而會對油價也存在顯著影響。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