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阿里巴巴VS亞馬遜-殊途同歸(53頁)

阿里巴巴:快速反應者,自 2012 年加速自建和投資。2012 年至 2015 年,阿里巴巴營收同比持續下滑,市場普遍產生對阿里持續高增長的擔憂。作為回應,阿里巴巴開啟了自建和投資雙輪驅動模式,資本支出占營收比重自2012 年的 7.3%持續提升至 2015 年的 10.9%,投資支出占營收比重自 2012 年的 1.5%迅速增長至 2015 年的 38.7%。雙輪增長模式從 2016 年開始有了回報,2016 營收同比增長 56.5%,較 2015 年的 32.7%回升 23.8pct,2017 年營收同比進一步達到 58.1%。

增量驅動主要體現為布局新零售、自建物流和開拓數娛流量渠道。截至 17 年,線下零售(銀泰盒馬)貢獻營收 157.49 億元、菜鳥物流貢獻營收 67.59 億元,數字娛樂業務貢獻營收 195.64 億元。

把握瞬息萬變中的不變本質。對于“未來十年,會有什么變化?”和“未來十年,什么是不變的?”這兩個問題,貝索斯認為后者更為重要,因為只有把握瞬息萬變中的不變本質,才能在競爭中始終保持前瞻性,并最終戰勝對手。那么貝索斯所謂的不變的東西是什么呢?對零售行業來說,最簡單不過,即始終秉持顧客至上,盡最大可能實現無限品類、極致低價、極速配送,這三個理念在貝索斯提出的“飛輪效應”得到完美闡釋。飛輪效應的核心和出發點是客戶體驗,一旦客戶需求得到滿足,自然獲得更多流量。有了流量,就有了三層正反饋機制:1)形成對供貨商的議價能力,從而有了更低成本,形成更低價格,提升客戶體驗;2)吸引更多第三方商家進駐,一方面形成更豐富選品,提升用戶體驗;另一方面更多同類商家競爭壓低價格,使客戶受益;3)攤薄物流、信息服務成本,從而有助于形成更優質服務,優化客戶體驗。

阿里作為純平臺電商,天生具有全品類覆蓋的優勢。2003 年剛成立的淘寶,通過免費模式擊敗堅持收費模式的電商寡頭 eBay,同時也為淘寶積累了大量中小賣家和用戶流量。憑借大量流量優勢,激起更多品牌商家入駐的意愿,并在 2012 年正式成立天貓,滿足消費者對更高品質商品的需求。

在渠道上,淘寶心選采取線上線下相結合的模式。線上平臺以天貓旗艦店形式呈現,線下第一家體驗店于 2018 年 4 月在杭州親橙里開業,配備電子價簽、自助結算、智能貨架等新零售標配硬件設施,內部裝飾風格類似 MUJI 的簡約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