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中國芯系列-國產PC及服務器CPU(28頁)

全球PC出貨量已經開始負增長。1981年,IBM推出革命性的個人電腦產品Model 5150,人類開始進入PC時代。此后的三十多年里,PC逐漸走進普通人家庭,推動了PC互聯網的大發展。2011年,全球PC銷量達到創紀錄的3.65億臺。在隨后的幾年中,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興趣,手機和平板銷量的提升,PC銷量開始下滑。從2012開始,全球PC銷量呈現逐漸下滑態勢,全球PC產業已經處于衰退期。

CPU單核性能提升速度放緩。近幾年,盡管英特爾公司不承認摩爾定律失效,但CPU性能的增長速度放緩已經是不爭的事實。 電腦硬件評測團隊LinusTechTips選取了2006-2016年期間英特爾的旗艦CPU進行對比。為了使不同年代的CPU性能具有可比性,測試過程中選取了同樣的顯卡和Win7操作系統,由于不同年份的CPU管腳及接口存在差別,在測試過程中為不同CPU配置了對應年代的主流高端主板和內存。在多線程CPU Mark跑分中,越新的CPU展現出越強的性能,畢竟CPU的內核越來越多。2006年的PENTIUM955僅有2個內核,而2016年的6950X達到了十個內核。

CPU發展歷史悠久,技術壁壘極高。提起CPU,不得不提到英特爾。1971年,英特爾推出世界上第一款商用計算機微處理器4004,作為劃時代的產品,4004集成了2250個晶體管,晶體管之間的距離是10微米,能夠處理4bit的數據,每秒運算6萬次,主頻0.74MHz,運行的頻率為108KHz。“摩爾定律”的提出者、英特爾創始人之一戈登·摩爾將4004稱之為“人類歷史上最具革新性的產品之一”。

專利網構成很難逾越的障礙。1978年6月8日,英特爾推出第一代x86架構微處理器8086,至今已經接近40年。在過去的幾十年里,英特爾投入了巨額的研發費用。以2017年為例,英特爾的研發投入高達130.98億美金。在多年的持續投入中,英特爾申請了大量專利。截止2015年,英特爾在x86指令集上的專利超過1,600個。

Wintel聯盟主導的軟硬件生態形成很深的護城河。英特爾和微軟的合作被稱為Wintel聯盟,兩家公司在新產品的發布上緊密合作,以發揮硬件和軟件的最大性能。Wintel聯盟主導著全球PC市場,在全球PC產業形成了雙寡頭壟斷的格局,打造了PC及服務器市場的生態系統。Wintel聯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PC產業的高速發展,使得新產品的推出日新月異。但另一方面,Wintel聯盟接近壟斷了CPU和操作系統市場,提升了CPU和操作系統的進入門檻,阻礙了這兩個領域的創新。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