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工控行業深度報告-制造強國核心(36頁)

工控:應需求而崛起,乘大勢而發展。工業控制自動化是指通過運用工業控制方法和技術,對工業生產過程中的各種機械裝備進行監測及控制,從而實現生產自動化程度的提升及節能減排等效果。

自動化已經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價值,并且有利影響還將不斷深化。根據麥肯錫全球研究院2017年《人機共存的新紀元:自動化、就業和生產力》報告,制造業自動化已為企業創造了可觀的價值。例如,力拓集團在澳大利亞皮爾巴拉鐵礦項目中因使用無人卡車和鉆孔機,產能利用率提高了10-20%。谷歌數據中心運用其DeepMind機器學習人工智能技術,節約了40%的能耗。通過情景假設所做的前瞻性預測顯示,未來飛機維護、油氣采掘等領域,通過自動化可以實現10%-90%的降本效益。此外,還可以達到提升生產力、改進產品質量、提高安全性、減少波動變化以及實現節能減排等效果。

我國工業控制自動化行業的發展與下游制造業的崛起密切相關。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初,德國和日本的制造業向中國轉移,中國成為世界制造業工廠,紡織服裝等行業的生產向中國集中,相關產品的出口金額持續上漲,尤其是2001年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以后,帶動全球紡織生產、服裝制造、鋼鐵、化學制品以及辦公用品及通訊設備等行業的市場格局加速調整。2005年,因歐美等國家取消了對我國的配額限制,紡織服裝、鋼鐵、化學制品等行業進一步出現井噴式增長。這些行業的快速發展,對于生產機械需求激增,進一步帶動了機械核心零部件——工控產品的需求。

華為-艾默生等公司裂變,本土工控企業品牌和技術實力大幅提升。2001年華為將子公司安圣電氣作價7.5億美元轉讓給艾默生,安圣電氣的主業是電源及相關產品,在國內具有良好的品牌效應,憑借品牌價值和營銷網絡,市場占有率處于業界領先水平。艾默生收購安圣電氣后,先進技術與卓越營銷相結合,在國內市場取得了長足發展。之后艾默生多位核心人員離職,分別創立了幾十家公司,其中包括匯川技術、藍海華騰、麥格米特等多家行業領軍企業。此外,臺灣普傳系裂變而來的工控公司,在引進華為-艾默生的高管或吸收研發團隊后,也進一步實現了發展與騰飛,代表公司如英威騰等。

國內優秀工控企業陸續上市,競爭實力進一步增強。2010年我國多家本土工控企業成功登陸A股,上市后公司不僅品牌影響力得到了增強,更可以獲得資本市場的資金支持,可以有更多的資金投入到研發以及進行外延并購整合,于是中國企業的產品品類與產品質量都得到了顯著提升與改善,縮小了與歐美等外資企業的差距,在國內甚至海外市場中,競爭實力進一步增強。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