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乳制品報告-伊利股份VS蒙牛乳業(29頁)

乳制品行業低速穩定增長,未來仍有市場空間。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與城鄉居民收入的提高、營養意識的普及和企業對乳制品市場的開拓與培育,近十年來,我國乳制品行業收入規模有了較為明顯的擴大。2008 年爆發三聚氰胺之后行業增速大幅下滑,2009 年增速只有5.9%,此后行業增速開始觸底回升,2016 年行業收入規模近3500 億元,同比約增6.5%,2006~2011 十年復合增長率達11.68%。從未來趨勢來看,進入新時代時期,我國居民開始對美好生活品質追求進行,乳制品消費結構也將會有較大改善,隨著居民乳制品消費逐漸高端化、多樣化,乳制品的支出消費總體會呈現出上升趨勢。

供給收縮需求恢復,乳業步入新周期。乳制品行業受上游原奶供給波動影響的疊加而具有一定的周期性,平均3-4 年一個周期,從圖1 可以發現09 年、12 年、15-16 年都是乳業增速低點,16 年下半以來,受供需改善因素,乳業開始慢慢走出低谷,2017 年乳制品行業開始邁入新的增長周期,以伊利、蒙牛為龍頭的乳企也開始步入新一輪周期式的業績增長階段。

未來行業驅動因素:量穩價增量。 過去十年我國乳制品產量保持穩定增長態勢, 根據國家統計局數據,2006~2016 年乳制品產量CAGR6%,2016 年全國乳制品產量約2993 萬噸,其中液體乳產量約2703 萬噸,同比增7.5%。

量價齊升的黃金十年(1999-2008)。蒙牛開始崛起,憑借著敏銳的市場嗅發展勢頭強勁,蒙牛收入增速快于伊利以及行業復合增速。1999 年,蒙牛的銷售額只有4000 萬元,8 年時間蒙牛經歷了驚人的成長曲線,到了2007 年時,蒙牛的銷售額超過了伊利,這一年蒙牛213.18 億元,伊利193.60 億元,蒙牛也成為國內第一個營收過200 億的乳業公司。當時一個只有8 年歷史的黑馬成功實現了逆襲,成為了中國乳業的新王者。

行業調整期(2008-2011)。伊利從三聚氰胺事件快速復蘇,蒙牛投身中糧后,管理層變動比較頻繁。2008年,蒙牛238.65 億,伊利216.59 億;2009 年,蒙牛257.1 億,伊利243.24億;2010 年,蒙牛302.65 億,伊利296.64 億,伊利收入增速快于蒙牛及行業復合增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