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業】煉油行業深度報告-大煉油時代,誰主沉浮(37頁)

2015年以前:我國煉油行業從未經歷過高景氣度周期。在我國石油產業鏈上,煉油行業長期以來是個帶有悲情色彩的行業,受制于國家價格機制、保供責任和油價的大幅波動,我國煉油行業長期掙扎在虧損線上。 2000-2008年國內成品油價格與國際油價并不聯動,導致煉油企業經營利潤嚴重被擠壓。尤其是2008年國際油價高企,但是國內成品油價格沒有同步上調,導致煉油產品價格倒掛,煉廠巨額虧損。2009年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有所調整,形成了“22天+4%”的調價機制,加之國際油價反彈,煉油業景氣度提升。好景不長,由于油價進入100美元的高油價時期,煉油毛利下降(國際油價在100美元/桶,煉油利潤被大幅削減),加之調價周期長,2012年煉油行業再度虧損。 2013年國內成品油定價機制進一步理順,形成了“10天+50元”的調價機制,國內外價格基本實現接軌,投機需求被抑制,煉油行業景氣略有回升。 2014年下半年隨著國際油價的暴跌,由于庫存跌價,煉油企業再度大幅虧損。

2015年至今,煉油行業進入高景氣周期。2015年以來,煉油企業經營效益明顯轉好:一是低油價下煉油企業利潤率提高;二是國際油價在二季度觸底反彈帶來成品油庫存增值,因此二季度也是全年煉油景氣度最高的季度;三是以烯烴為代表的化工產品盈利能力比2014年大幅提升;四是低油價時期地板價的設置給煉油企業帶來超額收益。 2016年3月份開始,國際油價觸底回升,煉油行業景氣度一路上行,煉油企業盈利能力持續提升。2016年石油加工行業利潤總額達到1842億元,同比增長達到184%,2017年1-8月利潤總額達到1434億元,同比增長34%。煉油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高景氣周期。

煉油產能周期:煉油能力將重返快速增長,產能過剩壓力凸顯。08-13年我國煉油能力高速增長。2008年后,受益于宏觀經濟增長和油品需求增長,國內迎來一波煉油新建及改擴建熱潮,2009-2014年我國煉廠日均產能平均增速12.4%,較2003-2008年的2.9%有明顯提升。截至2014年底,我國煉油能力總量首次突破7億噸/年大關,達7.02億噸/年,較2013年新增煉油能力3950萬噸/年,同比增長6.0%。

國內煉油產能過剩情況加劇。2016年名義產能過剩1.4億噸。2016年我國成品油需求(汽煤柴)3.15億噸/年,按照80%的合理開工率和65%的成品油收率計算,合理配置的煉能為6.1億噸/年,而現有煉能7.2億噸/年,過剩1.1億噸/年。產能過剩加劇,汽柴油過剩比例。2004年我國汽油產量5278萬噸,而表觀消費量僅4737萬噸,超額供應占產量比例達到10%。2017年1-8月,我國汽油產量8685萬噸,表觀消費量8012萬噸,國內超額供應達到673萬噸,占產量比重8%。我國柴油過剩則是從2009年左右開始,過剩比例一路上升,2017年1-8月我國柴油產量11923萬噸,表觀消費量10898萬噸,國內超額供應達到1025萬噸,占產量比重9%。

地煉開工率提升,成品油價格戰打響。價格戰打響,汽柴油批零到位率持續低位。成品油消費端低迷,但產量增長快,供需失衡拉升成品油庫存,2017年1月汽柴煤庫存月度環比增長10.3%,2月環比增長進一步升至15.3%,高庫存的壓力,使得成品油銷售競爭激烈,零售主體為增加銷量,提升市場份額,開打價格戰。

分享到: